《辛未九月晦日》

时间: 2025-01-11 05:01:46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未九月晦日
作者:周文璞 〔宋代〕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诗人提到遗体即是母亲的身体,哀伤之情无需重复再说。诗人把忧愁留给大地,经历了霜露的洗礼。繁霜和重露涂抹在荆棘上,虽然身体尚未消亡,强烈地感受到了松柏的生机。摇落之中,领悟到天地的仁爱。玄鸟已经离巢,收获季节即将来临。拭去泪水,面对秋天的苍茫,如何才能回报这份艰辛的付出呢?

注释

  • 遗体:指母亲的身体。
  • 哀哀:形容悲伤的样子。
  • 泉壤:泉水流淌的地方,暗指大地。
  • 霜露晨:早晨的霜和露水,象征岁月的流逝。
  • 荆榛:野生的荆棘,意指生活的艰辛。
  • 松柏春:松柏象征长青,暗示生生不息的希望。
  • 玄鸟:指的是燕子,代表春天的来临。
  • 蓐收:秋收,暗示丰收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孤独,风格沉郁,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未年间的九月晦日,恰逢深秋,诗人可能经历了与母亲的离别、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内心充满了忧伤与反思。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母亲、对自然的深思。开篇以“遗体即母身”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诗人通过描绘霜露的意象,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以松柏的常青象征生命的坚韧,暗示在逆境中仍然要保持生机与希望。后半部分提到玄鸟和蓐收,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丰收的期待,寓意着即使在悲伤中也要有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母亲的身体就是我的遗体,悲伤的情感不需要再重述。
  2.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把忧愁留给大地,经历了两次清晨的霜露。
  3.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繁密的霜和沉重的露水,涂抹在荆棘丛中。
  4.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虽然身体尚未消亡,但要与松柏一样保持生机。
  5.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在摇落的季节中,感受到天地的仁爱。
  6.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燕子已经离巢,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
  7.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拭去泪水,在秋天的苍茫中,如何能回报这份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母亲比喻为遗体,深刻表达了亲情的厚重。
  • 拟人:如“玄鸟已辞社”,赋予鸟类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繁霜与重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尽管生活中充满艰辛,诗人仍然在逆境中寻找生的希望,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母亲:象征亲情与温暖。
  • 霜露:象征时间、生命的流逝和脆弱。
  • 松柏:象征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 玄鸟:象征春天与希望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遗体即母身”中的“遗体”指的是谁的身体?
    A. 诗人的
    B. 母亲的
    C. 朋友的
    D. 自然的

  2. “玄鸟已辞社”中的“玄鸟”指的是什么动物?
    A. 燕子
    B. 鹅
    C. 鸽子
    D. 麻雀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母亲的思念和生命的感悟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 《秋夕》(杜甫):描绘了秋天的凄清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辛未九月晦日》:两者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静夜思》更倾向于对故乡的思念,而《辛未九月晦日》则深刻探讨了母亲与生命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