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观古画》
时间: 2025-02-04 13:29: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观古画》
合成秋色冷萧萧。月如刀,草如毛。
满纸西风,动我鬓如茅。
莫道凌霜无畏意,回半面,已枯焦。
十分幽素寄柔毫。是风骚,为谁描。
想见当时,伤别灞陵桥。
难得而今犹泪眼,云和雨,最难消。
白话文翻译:
整幅画面呈现出秋天的萧瑟景象。月亮似刀,草地像毛。
满纸的西风,吹得我的鬓发如茅草般飘动。
不要说我面对霜寒无所畏惧,回过头来,已是满面枯焦。
那一抹幽雅的素色,寄托了我柔和的情感。这幅画的风骚,究竟是为谁描绘?
想起当年,伤感于离别的灞陵桥。
难得如今依然泪眼朦胧,云和雨,最难以消散。
注释:
- 合成:整幅画面。
- 冷萧萧:形容秋天的冷清和萧索。
- 月如刀:形容月光冷峻而明亮。
- 草如毛:指草色枯黄,形似毛发。
- 满纸西风:指纸上描绘的景象如同西风拂过。
- 凌霜:指面对霜寒的情怀。
- 幽素:形容色调素雅。
- 风骚:指风雅的文人气质。
- 灞陵桥:指历史上著名的离别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律(1882-1959),近代诗人,生于江苏,因其作品取材广泛,风格独特而受人瞩目。他在诗词创作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背景,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作者对古画的观赏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伤感。通过对古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对离别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城子 观古画》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离别的伤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古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头“合成秋色冷萧萧”便设定了一个清冷的基调,接着用“月如刀,草如毛”生动地呈现了秋天的景象,月光的冷峻与草色的枯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满纸西风,动我鬓如茅”则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西风不仅是自然的表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接下来的“莫道凌霜无畏意”表明诗人对艰难境遇的坦然,然而“已枯焦”又流露出内心的脆弱与无奈。这种对比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层次分明。
最后,诗人回忆往昔,与“灞陵桥”的离别相连接,显得尤为感伤。全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的思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合成秋色冷萧萧”:描绘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月如刀,草如毛”:通过比喻,增强了秋天的孤寂感。
- “满纸西风,动我鬓如茅”:将自然风景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现内心的波动。
- “莫道凌霜无畏意,回半面,已枯焦”:表面上表现出无畏,实际上内心已受伤。
- “十分幽素寄柔毫”:寄情于画,表达对美的追求。
- “是风骚,为谁描”:质疑古画的创作目的,流露出孤独感。
- “想见当时,伤别灞陵桥”:回忆往昔,情感深厚。
- “难得而今犹泪眼,云和雨,最难消”: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难以释怀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刀”,生动形象。
- 对仗:如“草如毛”,增强了音韵美。
- 反问:如“为谁描”,引发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与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反思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意象分析:
- 秋色:象征萧索、孤独。
- 月:代表冷清的美。
- 草:象征生命的脆弱。
- 西风:传达离别与思念。
- 灞陵桥:象征历史与别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月如刀”中的“刀”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月亮的形状
B. 月光的冷峻
C. 月亮的颜色
D. 月亮的亮度 -
诗中提到的“灞陵桥”象征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离别与思念
C. 友情与爱情
D. 自然之美 -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哀伤
C. 激昂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俞律的《江城子 观古画》更侧重于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俞律作品集
- 《中国现代诗词史》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