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
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
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
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竹林树影中,我静坐倾听山间鸟鸣。
瓶中的花香飘散,治愈着我疲惫的身体,
檐下的雨声伴着诗意,令人陶醉。
我并不是普通的客人,春天也没有辜负我的生命。
明天我会去询问世俗的事,吟唱完毕后,期待天晴。
注释:
字词注释:
- 映:照映,映照。
- 清晓:清晨,清新的早晨。
- 瓶花:花瓶中的花。
- 香病骨:香气治愈疲惫的身体。
- 檐雨:屋檐下的雨声。
- 客亦非馀子:客人不是普通的子弟。
- 春无负此生:春天没有辜负我的人生。
典故解析:
- “春无负此生”:表达对生命和春天的感慨,暗示诗人对生活的珍惜与感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挚是元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自然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春天,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元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静谧场景,诗人坐在竹树下,听着鸟鸣,享受着瓶花的香气和檐雨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安宁与恬淡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与内心的感受相融合,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首句“竹树映清晓”,勾勒出清晨的宁静氛围,竹树的影子在晨光中摇曳,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第二句“坐闻山鸟鸣”,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瓶花香病骨”,用香气来比喻治愈身心的效果,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诗中反复出现的“春”字,突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诗人在自然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慰藉。
最后两句“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希望在明天继续追问世俗的道理,吟唱完毕后则渴望阳光普照的晴朗心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表现了元代文人所追求的闲适与宁静的理想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树映清晓:竹子和树木的影子在清晨的阳光中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坐闻山鸟鸣:静坐在这里,耳边传来山中鸟儿的鸣叫声,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瓶花香病骨:花瓶中的花香气扑鼻,仿佛能治愈我疲惫的身体,体现了自然的疗愈力量。
- 檐雨挟诗声:屋檐下的雨声伴随着诗意,给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
- 客亦非馀子:我并非普通的过客,暗示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 春无负此生:春天的美好没有辜负我的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激与珍惜。
- 明朝余问俗:明天我会去询问世俗的事情,表现了对生活的关注。
- 吟罢却须晴:在吟唱完后,希望天气能晴朗,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瓶花香病骨”比喻香气的治愈作用。
- 拟人:檐雨“挟诗声”,赋予雨声以生命,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坐闻山鸟鸣,瓶花香病骨”,展现了诗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树:象征坚韧与清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山鸟:代表自然的活力与灵动,增添了生活的生气。
- 瓶花:象征生活的美好与芬芳,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 檐雨:象征宁静与恬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哪一位? A) 李白
B) 卢挚
C) 杜甫
D) 白居易 -
“竹树映清晓”中的“清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正午
B) 黄昏
C) 清晨
D) 午夜 -
“瓶花香病骨”中的“病骨”指的是什么? A) 身体疲惫
B) 心灵的痛苦
C) 花瓶的形状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卢挚
- C) 清晨
- A) 身体疲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于山水的意境与孤寂感。
- 孟浩然《春晓》:强调春天的回归与生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以上两首诗与《婺源县斋书事》共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思考,具有相似的主题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