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11 14:57:40

嗟久客。

又见他乡寒食。

流水断桥春寂寂。

孤村烟火息。

白去红飞无迹。

千树总成新碧。

醉里伤春愁似织。

东风欺酒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吕胜己 〔宋代〕

嗟久客。又见他乡寒食。
流水断桥春寂寂。
孤村烟火息。
白去红飞无迹。
千树总成新碧。
醉里伤春愁似织。
东风欺酒力。


白话文翻译

感叹久居他乡的游子,重又在异地见到寒食节的景象。
潺潺流水和断桥,使春日显得寂寞冷清。
孤零零的村庄,炊烟已经熄灭。
白色的花瓣飘落,红色的花朵飞散,踪迹全无。
千树新绿,仿佛都成了浓郁的碧色。
醉酒之中,伤春的愁绪如同织布般缠绵。
东风似乎在戏弄我的酒量。


注释

  • 久客:长时间在外的客人,指的是作者在外地生活的状态。
  • 寒食: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两天,禁火食冷,象征缅怀先人。
  • 流水断桥: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冷清景象,暗示孤独。
  • 孤村烟火息:孤单的村庄,炊烟已熄,暗示生活的静谧与孤寂。
  • 白去红飞无迹:形容花瓣飘落,色彩消散,表现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 千树总成新碧:形容春天万物复苏,树木焕发新绿。
  • 醉里伤春愁似织:在醉酒中感到对春天的伤感,愁绪如同织物般缠绕。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后演变为春季的祭祀节日,意在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及对生命的思考。
  • 东风: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春天的气息,也可以代表外界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胜己,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和游子情怀,常蕴含深厚的思考和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身处异乡时,正值寒食节,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生活孤寂的深思。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的愁绪。诗的开头“嗟久客”,便直入主题,表达出作者的游子身份和对故乡的眷恋。接着,诗人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流水、断桥、孤村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寂静的春日画面,衬托出游子的孤独感。诗中“白去红飞无迹”,通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表现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寓意深刻。

在后半部分,作者以“醉里伤春愁似织”作为情感的高潮,醉酒后的愁绪如同织布一般缠绵,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清新而又沉重的情感中,流露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嗟久客:感叹自己在外漂泊已久。
  2. 又见他乡寒食:再次在他乡见到寒食节,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3. 流水断桥春寂寂:流水和断桥交织,营造出一种春日的寂静。
  4. 孤村烟火息:描绘孤村的宁静,炊烟已熄,暗示生活的孤独。
  5. 白去红飞无迹:花瓣的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短暂。
  6. 千树总成新碧:春天万物复苏,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7. 醉里伤春愁似织:醉酒中的愁绪,缠绵悱恻,展现情感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似织”,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缠绵。
  • 对仗:如“白去红飞”,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游子的愁绪,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久客:象征着漂泊与孤独。
  • 寒食:代表思乡情和对传统的怀念。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村:暗示孤独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 千树新碧: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金门》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吕胜己
    • C. 杜甫
  2. “醉里伤春愁似织”这句中“愁似织”是什么意思?

    • A. 愁绪像织物一样缠绕
    • B. 愁绪非常轻松
    • C. 愁绪很少
  3.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谁?

    • A. 孟子
    • B. 介之推
    • C. 李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写春天与思乡情,情感深邃。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谒金门》与《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后者则更加强调情感的深刻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吕胜己的作品及其分析。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技巧和主题进行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