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11 01:18: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作者: 殷尧藩
万里飘零十二秋,不堪今倚夕阳楼。
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
瘴雨蛮烟朝暮景,平芜野草古今愁。
酣歌欲尽登高兴,强把黄花插满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的感慨。万里之外,已经过了十二个秋天,无法忍受如今的夕阳楼前的孤独。壮志豪情空有,却无法施展,如同班超的笔墨被虚掷。身在异乡,谁会怜惜我这身旧衣?瘴气和烟雾在早晚交替,平坦的野地和野草总是让我觉得古今愁苦。快要唱尽欢乐,登高的兴致却又强迫自己将黄花插满头。
注释:
- 万里飘零: 指万里之外的凄凉景象,形容离别的痛苦。
- 壮怀空掷: 壮志豪情无法施展,浪费了才华。
- 班超笔: 指班超,一位著名的将领,象征着英雄豪情。
- 季子裘: 季子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季札,裘是指旧衣,表达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 瘴雨蛮烟: 瘴气和烟雾,指南方潮湿阴沉的气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尧藩,唐代诗人,字子华,号清和,生于淮南,世称“清和诗人”。他在诗歌上继承了古诗的传统,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个体情感,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重阳节,反映了作者在节日时的思乡情及对人生的感慨,处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时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诗歌鉴赏:
《九日》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第一句“万里飘零十二秋”开启了全诗的愁绪,诗人以时间的流逝来感慨人生的无常,仿佛在无尽的孤独中徘徊。紧接着,诗人转向对壮志豪情的反思,感到内心的空虚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落感。
“久客谁怜季子裘”一语,突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身在异乡的他感到无处倾诉,仿佛没有人关心他的处境。接下来的描述“瘴雨蛮烟朝暮景”则展现了南方潮湿、阴暗的气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而最后两句则表现出对欢乐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无奈,“酣歌欲尽”中透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强把黄花插满头”则是借重阳节插花的习俗,表现了诗人试图在悲痛中寻找一丝欢乐的无奈与勇气。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怀与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飘零十二秋: 诗人以万里为界,表达自己自古至今的孤独感,暗示漫长的岁月流逝。
- 不堪今倚夕阳楼: 诗人无奈地倚靠在夕阳的楼台上,感受到强烈的孤独和无助。
- 壮怀空掷班超笔: 诗人感叹自己的壮志未能实现,仿佛班超的才华被浪费。
- 久客谁怜季子裘: 诗人在异乡,感到无助与孤独,质问谁会关心他这个漂泊者。
- 瘴雨蛮烟朝暮景: 描述了南方潮湿阴暗的环境,增强了诗人的愁苦情绪。
- 平芜野草古今愁: 表达了对自然的感知和对人事的悲叹,古今愁苦交织。
- 酣歌欲尽登高兴: 对欢乐的渴望,预示着诗人即将离开欢乐的状态。
- 强把黄花插满头: 试图在节日中寻找欢乐,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的习俗。
修辞手法:
- 比喻: “班超笔”比喻才华的浪费。
- 对仗: 诗句的对仗工整,如“壮怀”和“久客”之间的对比。
- 象征: “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与生命的延续。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揭示了人在时间流逝中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 象征着人生的黄昏与无常。
- 黄花: 象征着重阳节的习俗,代表着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 瘴雨蛮烟: 代表南方潮湿阴暗的环境,营造出愁苦的基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班超”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名将
- B. 文人
- C. 政客
- D. 学者
-
“季子裘”中的“季子”指的是谁?
- A. 季札
- B. 季布
- C. 季羡林
- D. 王季
-
诗中提到的“黄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凋零
- B.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C. 战争的苦痛
- D. 孤独的心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重阳望月》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殷尧藩的《九日》:
- 两者都表达了对节日的感慨与思乡情,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对兄弟的思念,而殷尧藩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