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白话文翻译:
越国的女子在收集龙眼,蛮族的小孩在拾取象牙。长安有千万里的距离,骑马送行的,究竟是送往谁的家呢?
注释:
- 越女:指越国的女子,越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浙江一带。
- 龙眼:一种水果,具有甜美的味道,象征着丰收。
- 蛮儿:指蛮族的孩子,蛮族是古代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 象牙:大象的牙齿,象征着珍贵和奢华。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今西安,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 走马送谁家:骑马送行,表达对离别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殷尧藩,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写而闻名。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或离别之时,表达了对遥远的长安和离别友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偶题》以简洁的四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首句“越女收龙眼”展现了越国女子的勤劳与丰收,传递出一种生活的美好;而次句“蛮儿拾象牙”则转向蛮族儿童的纯真与天然,象牙的珍贵与稀有更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异域的神秘感。这两句构成了对比,表现了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孩子们的日常。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长安,这个象征着繁华与远方的城市。“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诗人通过“走马”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行的思考,似乎在问:如此遥远的距离,所送的究竟是何人?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生旅途的无常,情感含蓄而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越女收龙眼”:描绘越女在丰收的场景,展现劳动的美与自然的馈赠。
- “蛮儿拾象牙”:展现蛮族儿童的简单生活,象牙的出现增添了异域色彩。
- “长安千万里”:点出长安的遥远,象征着繁华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 “走马送谁家”:引发对离别和归属的思考,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
修辞手法:
- 对比:越女与蛮儿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文化的风貌。
- 设问:最后一句设问,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思考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不同地域的儿童生活,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与对远方的思考,表达了对友情和人生旅途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越女:象征着勤劳与丰收。
- 蛮儿:象征着单纯与天然。
- 龙眼: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丰盈。
- 象牙:象征着珍贵与奢华。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远方的梦想。
- 走马:象征着离别与旅途的奔波。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越女收龙眼”中的“越女”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女子? A. 楚国 B. 越国 C. 齐国
- 诗中提到“象牙”,象征着什么? A. 普通 B. 珍贵 C. 便宜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思念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离别的情感。
- 李白的《夜泊牛津》:描绘远方与思念的主题。
-
诗词对比:
- 《偶题》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涉及到远方,但《偶题》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而《登鹳雀楼》则更强调视野的开阔与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