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时间: 2025-02-04 16:09: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作者:元好问 〔金朝〕
偃屈霜青,棱层烟碧,古人间。
山光林色,常伴住人闲。
元有仙风道骨。心趁玉笋朝班。
归来赋,不因五斗,谈笑挂衣冠。
九难。谁不羡,商山橘弈,渭水渔竿。
引相君玉子,助发幽欢。
寿觞多少,南溟共北海波澜。
君知否,庙堂有意,相与寒岩。
白话文翻译
在霜青的景色中,云烟缭绕,古人所处的地方。
山光和林色常常伴随闲人生活。
他本有仙风道骨,心追随玉笋般朝气蓬勃。
归来赋诗,不因五斗的酒量,谈笑中挂着衣冠。
九难啊,谁不羡慕商山的橘子、渭水的渔竿呢?
引导你我之间的情愫,助长幽静的欢愉。
祝寿的酒杯有多少,南海与北海的波澜。
你可知,庙堂中有意,愿与你相伴在寒岩。
注释
- 偃屈:指懒散、舒展的样子。
- 霜青:指霜后青色的自然景色。
- 棱层:形容云烟层叠的样子。
- 仙风道骨:形容人品高洁,气质超凡。
- 五斗:指酒,这里是说不需要醉酒才能欢笑。
- 商山橘弈:商山的橘子和渭水的渔竿,象征田园生活的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天锡,号“山谷”,金朝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兼具豪情与细腻,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好问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逍遥自在的追求。时代背景上,金朝政权的动荡让许多文人对安定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一首颇具哲理和情感的词作,整首词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开篇通过“霜青”“烟碧”的描述,营造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的画面,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山光与林色的交相辉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元有仙风道骨”,作者自我定位于高洁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接下来的“归来赋,不因五斗,谈笑挂衣冠”,则表达了不以世俗酒量和地位为念的洒脱与从容。
诗中还提到商山的橘子与渭水的渔竿,展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既有自然的丰盈,又有生活的乐趣。这种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作者对繁华喧嚣的厌倦。
最后,作者以“君知否,庙堂有意,相与寒岩”作结,似乎在呼唤朋友共同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表达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高尚情操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偃屈霜青,棱层烟碧,古人间:描述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古代人的闲适生活。
- 山光林色,常伴住人闲:自然的美丽常伴随那些生活悠闲的人。
- 元有仙风道骨:自我陶醉于高洁的品德。
- 心趁玉笋朝班:心情随着清晨的生机而振奋。
- 归来赋,不因五斗,谈笑挂衣冠:在归来的途中,赋诗不需要酒醉,轻松自在地谈笑。
- 九难。谁不羡,商山橘弈,渭水渔竿:反问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羡慕。
- 引相君玉子,助发幽欢:希望与朋友共享快乐的时光。
- 寿觞多少,南溟共北海波澜:祝寿的酒杯与自然的浩瀚相呼应。
- 君知否,庙堂有意,相与寒岩:结尾希望与朋友一起享受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相结合,表现出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南溟共北海”,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由与高洁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友谊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青:象征清新与宁静。
- 山光林色: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商山橘弈:象征田园生活的美好。
- 渭水渔竿:代表悠闲的渔夫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满庭芳》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元好问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词中提到的“商山橘弈”主要象征什么?
A. 农田的丰收
B. 田园生活的美好
C. 官场的险恶
D. 战斗的勇气 -
本词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A. 官职
B. 田园生活与友谊
C. 财富
D.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元好问的《满庭芳》均展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多强调个人的清贫与宁静,而元好问则融入了对友谊的珍视与自然的赞美,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略有差异。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