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赠蓬莱李一翁》
时间: 2025-02-04 16:18:21意思解释
行香子 赠蓬莱李一翁
作者: 王处一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说修行,蒙见许。端的回心,恋甚妻儿女。好汉不教人数赋。苦海奔波,觅个前程路。脱尘寰,出幽府。七祖先亡,救拔升云步。既没轮回真渐悟。行满功成,决应三清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谈论修行,获得了某种启示。真正的内心回归,心中仍然眷恋着自己的妻儿。英雄豪杰不会教人去赋诗填词。人们在苦海中奔波,想要寻找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摆脱尘世的困扰,走出黑暗的宫殿。七位祖师早已逝去,唯愿能够救助升入云端。既然没有轮回的束缚,真正明悟了道理。那么在行满功成之时,必定会被三清所举荐。
注释:
- 修行:指修炼道理,追求精神的提升。
- 蒙见许:得到某种启示或许可。
- 回心:回归内心的真实自我。
- 好汉:指英雄或有作为的人。
- 苦海:比喻人生的艰辛与困苦。
- 脱尘寰:摆脱世俗的烦恼与束缚。
- 七祖:指道教的七位祖师。
-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尊神,象征最高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处一,元代著名诗人,擅长词作,深受道教思想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修行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王处一对人生与修行的思考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此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希望通过修行找到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修行之路的探讨,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头的“说修行,蒙见许”表明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的某种启示,但随即引入了对家庭的眷恋,展示了修行者在世俗与精神之间的两难。接下来的“苦海奔波”,则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与追求的艰难。通过“脱尘寰,出幽府”,诗人表现了对超脱现实的渴望,意图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七祖先亡,救拔升云步”一句,体现了对先贤的追思与对精神升华的向往。而“既没轮回真渐悟”则强调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真正的觉悟。最后一句“行满功成,决应三清举”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表达了在修行成功后,必能获得三清的认可。
整首词在情感上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既有对世俗生活的理解,也有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说修行,蒙见许。”:引入主题,表明修行的启示。
- “端的回心,恋甚妻儿女。”:表达对家庭的眷恋,内心有所挣扎。
- “好汉不教人数赋。”:强调修行者的志向与责任,不在于文采,而在于内心的修为。
- “苦海奔波,觅个前程路。”:描绘人生的艰辛,渴望寻找未来的方向。
- “脱尘寰,出幽府。”:希望摆脱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七祖先亡,救拔升云步。”:对先贤的追忆与崇敬,渴望精神上的升华。
- “既没轮回真渐悟。”:指向最终的觉悟,超越生死的理解。
- “行满功成,决应三清举。”:展现对未来成就的期待,渴望被认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苦海”比喻人生的苦难,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脱尘寰,出幽府”,对仗工整,增强音韵美。
- 排比:如“行满功成,决应三清举”,增强气势,表达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修行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世俗与精神之间的挣扎与追求,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期盼,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意象分析:
- 修行:象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苦海:象征人生的艰辛与困苦。
- 尘寰:象征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七祖:象征道教的传统与智慧。
- 三清:象征最高的道理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A. 家庭幸福
B. 修行与人生
C. 自然景色
D. 战争与和平 -
“苦海奔波”中的“苦海”指代什么? A. 大海
B. 人生的艰辛
C. 情感的痛苦
D. 生活的乐趣 -
“既没轮回真渐悟”表达了什么? A. 对死亡的恐惧
B. 对生命的无奈
C. 对精神觉悟的理解
D. 对人生的绝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行香子 赠蓬莱李一翁》与《庐山谣》: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庐山谣》更侧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行香子》则深刻探讨修行与人生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行香子 赠蓬莱李一翁》。如有疑问,欢迎随时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