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伏波神祠》

时间: 2025-01-11 08:09:50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

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

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

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

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

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伏波神祠
作者:刘禹锡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
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
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
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
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
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白话文翻译

在蒙蒙的竹林下,有一条通往壶头的路。
汉朝的垒墙上,有麏(jī)和鼯(wú)斗争,蛮溪里雾雨弥漫令人愁绪。
怀念故人,我敬仰他们的遗像,见世事如东流般无情。
我自认为有霸王的谋略,哪知道恩泽如侯爵般深厚?
告别乡园的石柱,筋疲力竭于炎热的洲渚。
功名的重担压身,我不禁回想马少游的凄凉。

注释

  • 蒙蒙:形容细雨或雾气弥漫的样子。
  • 篁竹:竹子的一种,篁指细竹。
  • 壶头:地名,或指一个地方的名字。
  • 汉垒:汉朝的城垒。
  • 麏(jī):一种小鹿。
  • 鼯(wú):鼯鼠,能飞的哺乳动物。
  • 蛮溪:指蛮族地区的小溪。
  • 东流:比喻时间流逝,事物变化。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霸王”指的是项羽,他以勇猛著称,但最终未能成功。而“恩泽侯”则可理解为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贵族,拥有权力和财富。诗中通过对比,表现诗人对功名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歌应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禹锡流亡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仕途的反思,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经伏波神祠》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在流亡中的孤独与对功名的思考。开头的“蒙蒙篁竹下”以细腻的描写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显忧伤的气氛。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逐步转向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反思。“怀人敬遗像”表达了对故人的敬仰与怀念,接着“阅世指东流”则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生如梦,无法把握。

“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更是通过对项羽与侯爵的对比,反映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一种无奈与自省。结尾的“筋力尽炎洲”则将情感升华,诗人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也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令人感到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意境。
    • 第二联通过“汉垒”和“蛮溪”提及历史,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 第三联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
    • 第四联则提出了自己对功名的追求与现实的悲哀。
    • 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感慨与思考,表达了对功名的反思。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如“霸王略”与“恩泽侯”的对立,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通过“筋力尽炎洲”呈现出一种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功名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篁竹:象征着幽静、隐秘的环境,暗示诗人的孤独。
  • 汉垒:历史的象征,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 蛮溪雾雨:象征着诗人的愁绪,雨雾中的溪流映射出对往事的思考。
  • 石柱:代表着故乡的记忆,告别的无奈与对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霸王”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诸葛亮
    C. 项羽
    D. 李白

  2. “筋力尽炎洲”中的“炎洲”指的是?
    A. 冷凉的地方
    B. 炎热的地方
    C. 水域
    D. 山脉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孤独与无奈
    C. 开心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别董大》(高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经伏波神祠》在情感表达上都涉及了对故乡和人生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为直接和简洁,而《经伏波神祠》则通过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刘禹锡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