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
时间: 2025-01-26 00:19: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仙署棣华春,当时已绝伦。
今朝丹阙下,更入白眉人。
重振高阳族,分居要路津。
一门科第足,五府辟书频。
鸷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
圣朝寰海静,所至不埋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早秋时节,送别杨侍御归朝的情景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提到昔日仙气缭绕的官署,令人感叹不已;如今在朝廷的丹阙之下,杨侍御显得更加出众。接着,诗人寄希望于杨侍御能够重振家族的声威,开创光明的前途。诗中描绘了一门科举出众的景象,显示出对于学业与权势的渴望。接下来的两句提到秋季的到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机遇的到来。最后,诗人祝愿在这个安宁的时代,杨侍御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顺利如意。
注释
- 仙署: 指神仙的宫殿,这里用来形容官府的华丽。
- 棣华: 指棣花,象征春天的美好。
- 丹阙: 指朝廷,丹色的阙楼象征着皇权。
- 白眉人: 指年长而有智慧的人,这里指杨侍御。
- 高阳族: 指杨侍御的家族,寓意声望和权力。
- 科第: 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 鸷鸟: 指猛禽,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法星: 指法律和规矩的象征。
- 寰海静: 形容国家太平,海内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刘禹锡在政坛上也颇具声望,曾任多职,政治生涯颠沛流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早秋时节,送别好友杨侍御回朝时所作。正值唐代中期,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频繁,而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好友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与杨侍御之间深厚的友情。诗的开头,刘禹锡通过“仙署棣华春”描绘了昔日的繁华,暗示着当时的政治环境与理想状态,令人遐想。他用“白眉人”来称呼杨侍御,表现出对其智慧与经历的尊重。
诗中提到的“重振高阳族”,不仅反映了对杨家未来的期许,也折射出诗人对家族荣誉的重视,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向往和对个人奋斗的鼓励。“鸷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这两句通过秋天的意象,传达了时光的流逝和新机遇的到来,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变化。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送别的依依不舍,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刘禹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宁静与思考的深邃,体现了唐代诗人的风采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署棣华春: 描述了当年官场的繁华与美丽。
- 今朝丹阙下: 现今在朝廷之下,表明杨侍御的地位。
- 更入白眉人: 进一步强调杨的智慧与成就。
- 重振高阳族: 希望杨侍御能够让家族再次兴旺。
- 分居要路津: 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 一门科第足: 形容杨家人才辈出,科举成就显赫。
- 五府辟书频: 希望有更多机会得到重用。
- 鸷鸟得秋气: 用秋季的意象象征时机的到来。
- 法星悬火旻: 表示法律的明亮,国家的安定。
- 圣朝寰海静: 形容国家的太平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仙署”“鸷鸟”等意象,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 诗中句式工整,表现出严谨的结构和音韵美。
- 意象: 秋天、官署等意象的运用,体现出诗人对时光和理想的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反映出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体现了友情、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署: 象征官场的繁华与理想。
- 丹阙: 代表权力与朝廷的象征。
- 鸷鸟: 秋天的象征,代表机遇与奋斗。
- 法星: 代表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个人情感,也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环境与人文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眉人”指的是谁?
A. 刘禹锡
B. 杨侍御
C. 高阳族 -
诗中“重振高阳族”意味着什么?
A. 要求杨家回归
B. 希望杨家声望再起
C. 让高阳族消失 -
“鸷鸟得秋气”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希望与机遇
C.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刘禹锡的这首诗更加强调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而王维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刘禹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