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生两石间千岁终不大韩子则欲移之平地以遂》
时间: 2025-04-28 02:0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柏生两石间千岁终不大韩子则欲移之平地以遂
白话文翻译
这棵柏树生长在两块石头之间,为什么不把它移到平地上呢?平地的环境也不错,但我又担心会伤害到它的生长。两位老翁为这棵柏树出谋划策,各自的想法都已到位。受命于我,独自存在的我,和普通的树木本就不同。无论环境是平坦还是险峻,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保护好我的自然生长,选择的地方并不在于地势的高低。我听说柏树山的名声,抱着技艺已久未曾施展。于是我自己在秋天种下了柏树,满山的翠绿显得生机勃勃。石头并未妨碍我,平地也未曾限制我。岁月渐渐流逝,冰雪在严寒中也逐渐侵袭。这棵柏树最初并不知晓,随着年岁的增大,根基愈加稳固。我微微一笑,感谢两位老翁,何必为荣华与衰败而烦恼呢。
注释
- 柏:一种常绿树木,象征长寿与坚韧。
- 两石:意指两块石头,是柏树生长的环境。
- 平地:指平坦的土地,可能是更适合生长的地方。
- 生意:这里指的是柏树的生长和生命力。
- 翁:老人的尊称,指代两位为柏树出谋划策的长者。
- 自种秋柏实:指自己在秋天种下的柏树,象征自主与努力。
- 岁月渐婉娩:形容时间慢慢流逝,生命逐渐成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牟巘,宋代诗人,字子渊,号白石,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关注生命与生存的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柏树作为长寿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和生长环境的看法,试图探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柏树为主线,通过对树木生长环境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立和坚韧的理解。柏树在石缝中生长,虽然环境艰难,却依旧顽强,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不屈。诗人在两位老翁的讨论中,思考着是否应该将柏树移到平地,体现出对生命生长环境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岁月渐婉娩,冰雪几凌厉”,不仅描绘了自然的严酷,也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韧性。诗人通过对柏树的观察,表达了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依然可以保持生命的本真和独特性。
最后一段“我微微一笑,感谢两位老翁,何必为荣华与衰败而烦恼呢”,则是对生命哲学的升华,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本质的认同。诗歌整体上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深邃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柏生两石间:描述柏树的生长环境,暗示坚韧。
- 平地盍移置:提出将树移至平地的想法,暗含对生长环境的反思。
- 平地岂不好:承认平地的好处,但将其与柏树的生长联系起来。
- 又恐伤生意:担心改变环境会影响树的生命力。
- 两翁为柏谋:两位老者为树的未来进行讨论。
- 其虑各已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 受命独也正: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责任感。
- 固与凡木异:强调柏树的独特性。
- 夷险犹尔殊:无论环境如何,重要的是生长的本质。
- 但能全其天:只要保护自然生长。
- 所择不在地:生长地点并非唯一重要因素。
- 我闻柏山名:提及柏树的名声,表现自豪感。
- 抱艺久不试:表达对技艺的渴望。
- 自种秋柏实:强调自主种植的努力与成果。
- 离离满山翠:描绘生机勃勃的景象。
- 石碍曾不伤:石头并未妨碍树的生长。
- 地平亦不肆:平地也未限制树的生长。
- 岁月渐婉娩:时间流逝,生命逐渐成熟。
- 冰雪几凌厉:自然环境的严酷。
- 此柏初不知:树木初时未识岁月。
- 老大见根柢:随着成长,根基愈加稳固。
- 一笑谢两翁:对两位老翁的感谢与理解。
- 何省为荣悴:对荣华与衰败的淡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柏树与人的生命作比较,暗示生命的独立与坚韧。
- 拟人:赋予柏树以感情,表达其对生长环境的感知。
- 对仗:如“夷险犹尔殊”,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生命的坚韧与独立性,即使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也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体现出一种超越外部环境的内在力量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树:代表生命的坚韧与长寿。
- 石:象征生长的阻碍与挑战。
- 平地:代表理想的生长环境。
- 岁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柏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 A. 平地
- B. 石缝
- C. 水边
-
诗中提到的两位老翁是在做什么?
- A. 为柏树出谋划策
- B. 种植柏树
- C. 砍伐柏树
-
诗人认为选择生长地点的重要性如何?
- A. 重要
- B. 不重要
- C. 不确定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关注自然与生命。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生活环境与生存哲学。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牟巘更强调生命的独立性与内在坚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