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1:20:50

地逼难容足,天低碍举头。

那堪去梯子,谁肯上高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逼难容足,天低碍举头。那堪去梯子,谁肯上高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种种困境的无奈与感慨。大地的压迫使得人无法站立,天空的低垂又使人无法抬头。面对这样的困境,哪有心思去借助梯子攀登高楼呢?这是一种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感叹。

注释:

字词注释:

  • 地逼:地面压迫,形容处境艰难。
  • 难容足:难以容纳脚,意指无法立足。
  • 天低:天的高度降低,暗指局限的环境。
  • 碍举头:妨碍抬头,形容无法仰望。
  • 那堪:怎能承受。
  • 去梯子:借助梯子,象征攀登。
  • 谁肯:谁愿意,表达无奈。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其意象与古代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描绘相呼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子久,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生活在政治动荡的年代。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杂兴十首”是刘克庄在感慨人生与社会现状时创作的诗作。这首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深思,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力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地逼难容足,天低碍举头”通过对地与天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层层压迫的状态,给人一种窒息感。地面无法立足,天空又低得令人无法仰望,这种双重限制使人感到无助与绝望。

接下来的“那堪去梯子,谁肯上高楼”,通过梯子与高楼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受。即使有梯子可供攀登,但在现实的重压下,谁又能有勇气去追寻那些高远的理想呢?这不仅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也隐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独特见解,令读者不禁思索自身的处境与未来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地逼难容足:表达地面的压迫感,象征生活的困境。
  2. 天低碍举头:描绘天的接近,使人无法仰望,象征理想的遥不可及。
  3. 那堪去梯子:反问的方式,表明对生活中帮助与出路的无奈。
  4. 谁肯上高楼:进一步强调内心的惶惑与无力,质疑有谁愿意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梯子与高楼比作追求理想的方式,表达出理想的高远与实现的困难。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彷徨。通过对地与天的描绘,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理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的重压与困境。
  • :象征理想与希望。
  • 梯子:象征通往理想的路径与努力。
  • 高楼:象征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反映了对理想追求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地逼难容足”意思是: A. 地面宽广 B. 地面压迫难以立足 C. 地面温暖

  2. 诗中“那堪去梯子”的意思是: A. 有梯子可以使用 B. 无法承受去借梯子 C. 很愿意借梯子

  3. 诗中“谁肯上高楼”表达了: A. 大家都愿意追求理想 B. 没有人愿意追求理想 C. 只有少数人愿意追求理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追求。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压迫,而李白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理想。两者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