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

时间: 2025-01-26 00:49:0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时的明月下,汉朝的边关依然巍然屹立,漫长的征途上,远征的士兵仍然没有归来。只要龙城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马越过阴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时:指秦朝时期。
  • 明月:比喻清亮的月光,象征着宁静和思乡。
  • 汉时关:指汉朝的边关,象征着疆域的安宁。
  • 万里长征:形容征途遥远,旅途艰辛。
  • 龙城:指的是边防重镇,可能是指代某个重要的军事城镇。
  • 飞将:指的是汉朝的名将李广,以勇猛著称。
  • 胡马:指的是北方民族的马,象征敌人。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境内,古代边境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

典故解析:

  • 飞将李广: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领,以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闻名,常被用作忠勇的象征。
  • 阴山:古代北方民族的侵袭路线,诗中提到阴山,隐含着对敌人入侵的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景阳,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怨诗闻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在边塞生活中创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对士兵的思念与关切,反映了唐代的军事背景和社会环境。

诗歌鉴赏: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以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历史背景作为引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艰辛与忠诚。诗的开头提到“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的对比,强调了边关的悠久与坚固,暗示着不变的战争与牺牲。接下来“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远征士兵的忧虑与思念,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突出了诗人对边疆防御的期待和信心。飞将李广的形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崇高的意义,象征着忠诚和勇敢,而“胡马”则代表了外敌的威胁。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传达了诗人对将士的期望,以及对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王昌龄通过这一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边疆的历史悠久,象征着国家的脊梁。
  • 万里长征人未还:强调了远征士兵的艰辛与无奈,表现出对他们命运的关注。
  • 但使龙城飞将在:李广的形象出现,象征着军事的雄风,传达出一种希望与信心。
  •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对外敌的警惕与防范,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李广比作守边的英雄,体现了对将士的崇敬。
  • 象征:月亮、边关、胡马等意象,象征着历史、战争与家国情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对士兵的关切与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忠诚将士的崇敬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乡。
  • 边关:象征着国家的防线与安宁。
  • 长征:象征着战争的艰难与士兵的牺牲。
  • 飞将:象征着忠勇的将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将”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广
    C. 王昌龄
    D. 诸葛亮

  2. 诗中“胡马”象征着什么? A. 友军
    B. 外敌
    C. 旅人
    D. 商队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方面? A. 爱情
    B. 家国情怀
    C. 自然风光
    D. 人生哲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以边塞为题材,展现了壮丽的自然与士兵的孤独。
  • 高适《别董大》: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与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岑参的边塞诗相较,王昌龄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士兵的思念,而岑参则注重描绘壮美的边疆景色与士兵的孤独感。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上各有特色,但都凝聚了深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