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时间: 2025-04-27 06:30:55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白话文翻译:

梅花刚刚在雪中盛开,柳树依旧青翠如烟。
我来此窥视童子的偈语,恰好听到法王的经文。
明白道理便知无我,观空则厌弃有形。
迷惑的心应当觉悟,作为客人的我思绪未曾安宁。

注释:

  • 带雪梅:梅花在雪中盛开的样子。
  • 初煖:温暖刚刚开始。
  • 含烟柳:柳树的细枝在烟雾中显得青翠。
  • 童子偈:指小僧人的偈语,通常是佛教中的简短诗句。
  • 法王经:这是佛教经典的称呼。
  • 会理:明白道理。
  • 知无我:意识到“无我”的道理。
  • 观空:观察空无的境界。
  • 厌有形:厌弃有形的事物。
  • 迷心:迷惑的心。
  • 觉悟:觉醒,明白真理。
  • 客思未遑宁:作为客人,心中思虑未能安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孟浩然在惠州的游历中,描绘了他在春日的感受和对佛教思想的领悟。此时正值梅花初放与柳树青翠,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诗歌鉴赏: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展现了孟浩然的内心世界和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通过梅花和柳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对童子偈和法王经的聆听,表明他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向往。
诗中“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表达了对无我和空无的领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事物的超脱与厌倦。最后,诗人以“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结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动荡与无法安宁的状态,似乎在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内心的迷惑是常态,真正的觉悟需要时间和冥想。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又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孟浩然深刻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带雪梅初煖”:描绘梅花在雪中初绽的景象,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 “含烟柳尚青”:柳树在烟雾中显得青翠,表现了自然的生机。
    •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记录了诗人对佛教经典的关注,表明其向往智慧。
    •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表达了诗人对无我和空的理解,体现心灵的超脱。
    •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惘,渴望觉悟但未能安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带雪梅初煖”与“含烟柳尚青”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梅花与柳树的描写,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哲学思考,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纯洁,常用于表达高洁的情操。
  • 柳树:象征柔韧与生机,显示春天的气息。
  • 童子偈与法王经:代表着智慧与哲理,体现了文化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梅花和竹子
      b) 梅花和柳树
      c) 柳树和松树
      答案:b) 梅花和柳树

    2. 诗人通过哪个方式接触佛教智慧?
      a) 读书
      b) 聆听童子偈
      c) 冥想
      答案:b) 聆听童子偈

    3. 诗中提到的“无我”是指什么?
      a) 个人的存在
      b) 超脱自我的状态
      c) 迷失自我
      答案:b) 超脱自我的状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自然与哲理的结合。
  • 诗词对比: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思想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孟浩然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