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张别驾新齐
世业传圭组,江城佐股肱。
高斋征学问,虚薄滥先登。
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
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和对个人经历的感慨。诗中提到家业传承的责任和江城的支持,展现了诗人的学识与志向。虽然有志于高深的学问,但现实却显得虚薄无力。与友人们的讨论中,感叹旧友的才华与成就,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显露无遗。尽管士人之间互相激励,年老体衰的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注释:
- 世业:家族的事业或传承。
- 传圭组:传承家业,圭是古代的礼器,象征着高贵的身份。
- 江城:指长江沿岸的城市,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 高斋:高雅的书斋,象征着求学问的地方。
- 虚薄:空虚而薄弱,表示对自己能力的自我怀疑。
- 讲论:讨论、辩论。
- 士元:士人或有才之士。
- 衰病:年老多病,身体衰弱。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士元多赏激”可以理解为对士人之间相互激励与鼓励的描绘,展现士人相互支持、共勉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皓月,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与张别驾相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张别驾可能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送别之际,诗人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时光的流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十分细腻,透过对友人的送别,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开篇即以“世业”引入,表明个人责任与身世的传承,展现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接着,诗人自述在“高斋”求学的努力,然而“虚薄滥先登”则揭示了内心的失落,似乎在指责自己未能在学问上有所建树。
“讲论陪诸子”则展现了士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诗人在其中感受到旧友的才华和自身的平庸,既羡慕又感伤。最后一句“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更是直接道出年华逝去与健康衰退的无奈,强化了诗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孟浩然对友谊的珍视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悟,具有很强的共鸣和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业传圭组:诗人提到家族的事业与责任,表达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与压力。
- 江城佐股肱:江城的支持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影响,表明自己与故乡的联系。
- 高斋征学问:诗人渴望在书斋中汲取学问,表现出追求知识的决心。
- 虚薄滥先登: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显示出对成就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 讲论陪诸子:参与士人间的讨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 文章得旧朋:与旧友分享文章,体现了友情的珍贵。
- 士元多赏激:士人之间相互鼓励,推动彼此进步。
- 衰病恨无能:年华已逝,感叹身体的衰弱与无力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世业”与“江城”、“高斋”与“虚薄”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用“圭组”象征家族的荣耀与责任,深刻表达了传承的沉重。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结构,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感慨个人的无能与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友人深情厚谊的珍视,反映出孟浩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斋:象征学问与追求,代表了诗人的理想。
- 江城:代表故乡与根源,体现对故土的眷恋。
- 士元:象征有志之士,代表友谊与相互激励。
文化内涵:
诗中的意象不仅展示了诗人追求理想与知识的渴望,也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于友情、志向与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世业传圭组”中的“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古代礼器
C. 一种书籍 -
诗人提到的“高斋”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学问与理想
C. 朋友 -
诗中“衰病恨无能”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自身无力的遗憾
C. 对友人的羡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对友人的离别同样表现出浓厚的情感,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离别的惆怅;而孟浩然这首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士人之间的个人情感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