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孝寺作茶供
作者: 方岳 〔宋代〕
一藤碎踏两山云,看尽朝岚与夕曛。
留得如来舍身相,共敲苍雪了炉熏。
白话文翻译:
一根藤蔓轻轻踏过两座山上的云雾,看尽了早晨的雾气和晚上的霞光。
只为保留佛祖舍身的风范,共同敲打那皑皑白雪,熏香这炉中的茶水。
注释:
- 藤:指藤蔓植物,象征柔韧与灵动。
- 碎踏:轻轻踩踏,形容动作轻盈。
- 朝岚:早晨的雾气,清新而淡雅。
- 夕曛:傍晚的霞光,绚丽而温柔。
- 如来: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象征智慧与慈悲。
- 舍身相:指佛祖舍弃自身的慈悲精神。
- 苍雪:白雪,象征纯净与清幽。
- 炉熏:指用炉子熏茶,产生香气。
典故解析:
“如来”是佛教中释迦牟尼的称谓,代表着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此处提到“舍身相”,意味着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与体悟。整首诗意在通过茶事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内心的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思想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著名诗人,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光孝寺,显然是诗人在品茶时的感悟。光孝寺作为一个佛教圣地,常常吸引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创作,诗人通过茶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和佛理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光孝寺作茶供》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佛教思想的理解。首句“一藤碎踏两山云”以轻盈的藤蔓作为引子,描绘了山间云雾的柔美,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诗人以此为引,进一步看尽“朝岚与夕曛”,表达了对自然变换的感慨,晨昏交替,时光流转,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在第二联中,诗人提到“留得如来舍身相”,通过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展现了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与体悟。这里的“舍身相”不仅是一种佛教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自我奉献与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最后一句“共敲苍雪了炉熏”则将茶事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既有自然的清雅,又有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以茶为媒介,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这种将自然、佛教与人文融为一体的表达,不仅让人沉醉于美景之中,也引发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藤碎踏两山云:描绘轻盈的藤蔓在两座山间游走,与云雾交织,暗示自然的灵动。
- 看尽朝岚与夕曛:观察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生活的感悟。
- 留得如来舍身相:提到佛教思想,强调自我奉献与内心的宁静。
- 共敲苍雪了炉熏:茶事的熏香,象征着生活的清雅与内心的沉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藤蔓比作轻盈的舞者,展现自然之美。
- 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云、岚、曛、雪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诗的整体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佛教哲理的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象征柔韧与灵动,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 云:象征变幻与无常,暗示人生的流动。
- 朝岚与夕曛:分别代表清晨与傍晚的美丽,象征时间的流逝。
- 如来:代表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 苍雪:象征纯洁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如来”是指哪位人物? A. 释迦牟尼
B. 道教仙人
C. 孔子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爱情
B. 自然与佛教哲理
C. 战争 -
“朝岚与夕曛”分别代表什么? A. 早晨的雾气和晚上的霞光
B. 夏天和冬天
C. 白天和黑夜
答案:
- A. 释迦牟尼
- B. 自然与佛教哲理
- A. 早晨的雾气和晚上的霞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忆江南》:白居易的经典作品,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方岳与王维: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探讨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两者都以自然为背景,展现出对佛教哲理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优秀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