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式之诗卷后》

时间: 2025-04-28 14:47:12

少年曾读石屏诗,老去江湖幸见之。

百倍寻常真足惜,十存八九实堪悲。

蛙鸣蝉噪人争羡,天巧神功彼自知。

我欲流传天下去,为求完本补亡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式之诗卷后
作者:林璧 〔宋代〕

少年曾读石屏诗,老去江湖幸见之。
百倍寻常真足惜,十存八九实堪悲。
蛙鸣蝉噪人争羡,天巧神功彼自知。
我欲流传天下去,为求完本补亡谁。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我曾读过石屏的诗,老了在江湖中终于见到了那诗作。
比起平常的诗作,这真是值得珍惜,然而十首中有八九首却令人感到悲伤。
蛙鸣蝉叫,人们都在羡慕,然而那种天赋与技艺,只有他们自己才能领悟。
我想把这诗流传天下,却不知道为了寻求完整的诗作,能有谁来补充缺失的部分。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屏诗:指石屏(即石屏山)上的诗作,可能是指某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 江湖:古代指水域及其周边的地方,后引申为游历四方的生活状态。
  • 百倍:极其珍贵,形容诗作的价值。
  • 十存八九:十首诗中,保存的往往只有八九首,意指珍惜的诗作不多。
  • 天巧神功:指诗人天赋与技艺的高超。
  • 流传天下:希望诗作能被后人传颂。

典故解析

  • 蛙鸣蝉噪:常用来描绘夏天的景象,意指自然界的声音,带有一种田园诗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璧,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回顾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与经历,表达了对诗歌的珍视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怀旧的情感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诗歌及其创作过程的深切思考。开篇提到年轻时读石屏诗,展现了对过去的追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在江湖中再次遇到这些诗作,感到无比的幸运与珍惜。这种“百倍寻常”的感受,反映出作者对文学价值的高度认同。同时,诗中提到“十存八九实堪悲”,则揭示了现实中优秀作品的稀缺,让人不禁感到一种遗憾。

第二部分提到“蛙鸣蝉噪”,则带入了自然的元素,显示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而“天巧神功彼自知”则强调了创作的独特性和个人的理解,说明真正的艺术只有创作者才能体会。最后一联“我欲流传天下去,为求完本补亡谁”,表达了作者对于传承与完整性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文学环境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既有个人经历的反思,又有对未来文学传承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曾读石屏诗,老去江湖幸见之。
    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对诗的热爱与追求,老年时能再见,显得特别珍贵。

  • 百倍寻常真足惜,十存八九实堪悲。
    强调优秀诗作的珍贵,感叹优秀作品的少见。

  • 蛙鸣蝉噪人争羡,天巧神功彼自知。
    描绘自然环境的生动,突出创作的独特性和高深。

  • 我欲流传天下去,为求完本补亡谁。
    表达了传承文学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对缺失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作比作珍贵之物,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自然界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使得环境更具诗意。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文学作品的珍视,对创作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传承的渴望。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达了时代变迁下对优秀文化的忧虑,激发读者对文学的思考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着青春与理想。
  • 石屏诗:代表着理想的艺术追求。
  • 江湖: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探索。
  • 蛙鸣蝉噪: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气息与生机。
  • 完本:代表着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百倍寻常真足惜”中“百倍”表示什么?
    A. 很多
    B. 极其珍贵
    C. 不值一提
    D. 一般

  3. 诗中提到的“蛙鸣蝉噪”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冬天
    B. 夏天
    C. 秋天
    D. 春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林璧的这首诗在感情表达上更为沉郁,李白则更显洒脱与浪漫。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角度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