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时间: 2025-01-22 03:13:35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意思解释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原文展示:

离宫秘苑胜瀛洲,
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
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
今日还陪八骏游。

白话文翻译:

这座离宫的秘苑胜过了瀛洲,
这里还有仙人的洞穴和幽静的山谷。
岩石边的树木在微风中显得清冷,
石头上的泉水伴着秋雨声淙淙流淌。
鸟儿飞向歌宴,伴着乐曲翩翩起舞,
云彩依偎着帐篷,宛如楼阁。
我曾经荣幸地侍奉过明皇,
今天又陪同着八骏马游玩。

注释:

  • 离宫:指离开皇宫的地方,通常是指帝王的别苑。
  • 秘苑:隐秘而美丽的园林。
  • 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和宁静。
  • 仙人:指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 洞壑:洞穴和深谷,形容幽静的自然环境。
  • 岩边树色:岩石边的树木颜色。
  • 含风冷:树木在风中显得凉意。
  • 泉声:泉水流淌的声音。
  • 歌筵:歌舞宴会。
  • 八骏:指八匹骏马,象征着皇帝的威仪和权力。

典故解析:

“瀛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境,常与长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联系。诗中提到的“仙人”与“洞壑幽”则表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崇敬,反映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渊,号青丘,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51年,卒于公元713年。他以诗歌和骈文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背景是在宫廷的宴会上,诗人因应制而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皇帝的忠诚。

诗歌鉴赏: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离宫宴会上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人事的思考。全诗通过对离宫秘苑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的幽静境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离宫的美丽和幽静,胜过了传说中的瀛洲,这种对比不仅抬高了离宫的地位,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凉意和泉水的清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一切都在歌舞声中共鸣。

最后两句,诗人以自谦的态度提到自己曾经侍奉过明皇,今天又陪伴着骏马游玩,流露出对过往的感慨与对当下的珍惜。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离宫秘苑胜瀛洲:描绘了离宫的美丽与神秘,胜过了神话中的仙境。
  2. 别有仙人洞壑幽:展现了这里的宁静与仙境般的美好。
  3. 岩边树色含风冷: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秋天的寒意。
  4. 石上泉声带雨秋:泉水的声音伴随着秋雨,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5. 鸟向歌筵来度曲:鸟儿飞舞在歌舞宴会中,增添了生动感。
  6. 云依帐殿结为楼:云彩如同楼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7. 微臣昔忝方明御:自谦地提到曾经侍奉过皇帝,流露出对过去的感慨。
  8. 今日还陪八骏游: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依帐殿结为楼”,将云比作楼阁,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鸟儿“向歌筵来度曲”,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宫:象征着皇权与权力的象征,亦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思考。
  • 秘苑:代表着美好与宁静的理想境地。
  • 泉水:象征着清澈与生机,流动的泉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 :象征自由与生机,飞向歌筵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 :象征着虚幻与悠远,增添了诗的意境深远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瀛洲”象征什么? A. 现实中的山川
    B. 传说中的仙境
    C. 普通的园林
    D. 诗人的故乡

  2. 诗中的“八骏”指的是什么? A. 八匹马
    B. 八位骑士
    C. 八位仙人
    D. 八个乐器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轻视
    B. 忽略
    C. 崇拜与欣赏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宁静与和谐。
  • 李白的《庐山谣》: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宋之问的《三阳宫侍宴》:两首诗虽描绘不同的情景,但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杜甫的诗更显沉郁,而宋之问的诗则蕴含灵动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中的自然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