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引》

时间: 2025-01-11 05:59:58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

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

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山引
宋之问 〔唐代〕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
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
山一重兮悲一重。
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
况满室兮童稚,
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
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白话文翻译:

我攀登着云雾缭绕的高山,向那悬崖的峰顶攀去,
漫长的道路如此浩瀚,我该何去何从呢?
水流一曲,我的心如同肠道曲折,
山峦一重,愁苦也一重。
松树与灌木已遥不可及,
不知何时能再与朋友重逢。
况且房间里满是孩子的嬉闹,
而我却在心中忧虑重重。
天高难以倾诉,承载着我失落的德行,
只得望向咸京,忍不住泪流满面。

注释:

  • 攀云窈窕:攀登高山,形容景象如云雾般美丽。
  • 悬峰:高耸的山峰。
  • 浩浩:形容道路长且广阔。
  • 肠一曲:比喻心情复杂曲折。
  • 松槚:松树和灌木的意象,象征远离和孤独。
  • 咸京:指长安,即古时的都城,寄托思乡之情。
  • 龙钟:形容年老的样子,带有悲伤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游,号景山,唐代诗人,生于757年,卒于810年。宋之问的诗风以清新、隽永见长,尤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高山引》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繁荣的时期。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高山引》是一首表达情感复杂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高山、长路、流水、山峦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描绘了高山的美丽与险峻,表现了诗人向往高远理想的心情;而后“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则流露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无助。诗中“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情感的复杂和曲折,既有自然的美好,也有内心的沉重。最后几句提到“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反映出在外界欢声笑语中,内心却充满忧虑的矛盾心态。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意象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描绘攀登高山的情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对漫漫人生路的迷惑与无奈。
  • 水一曲兮肠一曲:水流的曲折象征内心的复杂情感。
  • 山一重兮悲一重:山的重叠象征着愁苦的加深。
  • 松槚邈已远,友于何日逢: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相聚的渴望。
  • 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外表快乐,内心却忧虑重重。
  •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高远的天际无法倾诉内心的失落与抱负。
  • 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对故乡的思念,含泪而发,表现无奈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一曲兮肠一曲”,将水流与内心情感相联系。
  • 对仗:如“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形成对称美。
  • 反复:多次提到“重”,反映情感的加深。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高山的向往、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忧虑与孤独,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
  • 长路:代表人生的旅途,漫长而不确定。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心情的波动。
  • 松槚:象征远离与孤独。
  • 童稚:象征纯真与欢乐的外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咸京”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D. 成都

  2.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中“窈窕”形容的是什么?
    A. 高大
    B. 美丽
    C. 陡峭
    D. 神秘

  3. 诗人内心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安详

答案:

  1. B. 长安
  2. B. 美丽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但通过夜晚的景象传达更为深沉的情感。
  • 《登高》:通过登高望远,展现了对人生苦涩的深刻理解,情感上与《高山引》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杜甫的诗歌对比研究》
  • 《唐代诗人宋之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