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时间: 2025-01-10 22:43:32

旋揎玉指著红靴。

宛宛斗弯讹。

天然自有殊态,供愁黛、不须多。

分远岫,压横波。

妙难过。

自欹枕处,独倚阑时,不奈颦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庭坚的《诉衷情》

旋揎玉指著红靴。宛宛斗弯讹。天然自有殊态,供愁黛不须多。分远岫,压横波。妙难过。自欹枕处,独倚阑时,不奈颦何。

白话文翻译:

轻轻用玉指拨动红靴,宛如那曲线的弯曲。天然的美态自有其独特之处,足以承载我的愁苦,无需再多的修饰。远山分隔,波浪轻压,难以比拟的美妙。独自倚着栏杆,卧在枕边,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愁苦。

注释:

  • 旋揎:轻轻拨动。
  • 玉指:形容人的手指如玉般洁白细腻。
  • 红靴:红色的靴子,常象征美丽或年轻。
  • 宛宛:形容柔美的样子。
  • 殊态:独特的姿态或风情。
  • 供愁黛:承载愁苦的眉黛,表现出内心的忧伤。
  • :山的意思。
  • 横波:波浪的横向涌动。
  • 倚阑:靠在栏杆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红靴"和"玉指"都是古代文人对美的描述,常用来象征女子的美丽与优雅。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美的向往及内心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词人、书法家。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士,擅长山水诗和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其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之际,作品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诉衷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内心愁苦的表达。在诗中,诗人以“玉指”和“红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画面中,诗人用轻柔的笔触描绘出女性的优雅和独特,体现了他对美的敏感与挚爱。接着,诗人转入对自然的描写,借远山和波浪的意象来映衬内心的感受,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情绪。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自觉孤独,靠在栏杆旁,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愁,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力感。整首诗情感深邃且层次丰富,既有对美的欣赏,也有对孤独的反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旋揎玉指著红靴:诗人描绘一位美丽女子轻轻拨动鞋子,展现优雅之姿。
    • 宛宛斗弯讹:细致入微的描写女子的姿态,给人以柔美之感。
    • 天然自有殊态:强调自然美的独特,无需过多修饰。
    • 供愁黛不须多:美丽的姿态承载了诗人的愁苦,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分远岫,压横波:通过远山和波浪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
    • 妙难过:美好却又让人痛苦的境地。
    • 自欹枕处,独倚阑时:描绘诗人独自思索的场景,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不奈颦何:最后以无奈的叹息收尾,展现愁苦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手指比作玉,突出其美丽。
    • 拟人:山和水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使得诗的韵律更加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 玉指:象征着高雅与纯洁。
  • 红靴:代表青春与美丽。
  • 远岫:象征着距离与孤独。
  • 横波:暗示情感的涌动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旋揎玉指”描绘的是谁的动作?

    • A. 女性
    • B. 男性
    • C. 动物
    • D. 植物
  2. “不奈颦何”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愤怒
    • C. 无奈
    • D. 平静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诉衷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情感的细腻,但黄的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结合,而李则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直接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无不流露出对美的赞美与对情感的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