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杂题六首》

时间: 2025-01-11 19:45:14

异俗吁成怕,吾身行若何。

略人仍负担,祭鬼更鸣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异俗吁成怕,吾身行若何。略人仍负担,祭鬼更鸣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这异乡的风俗中,我感到害怕,我的行为该如何是好?即使掠夺他人,依然要承担重担,祭祀鬼神时更要敲响锣鼓。

注释: 字词注释:

  • 异俗:指不同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 吁成怕:感到害怕。
  • 略人:掠夺他人。
  • 负担:承担的重担。
  • 祭鬼:祭祀鬼神。
  • 鸣锣:敲响锣鼓。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但“祭鬼更鸣锣”可能暗示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即在祭祀活动中敲锣打鼓以驱邪或祈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中期著名诗人,与韩淲并称“二泉”。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异乡时所作,反映了他在陌生环境中的感受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赵蕃游历或迁居到某个风俗迥异的地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异乡风俗的陌生感和内心的恐惧,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复杂情感。首句“异俗吁成怕”直接表达了诗人在陌生风俗面前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不仅来自外在的风俗差异,更来自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后三句则通过“略人仍负担”和“祭鬼更鸣锣”两个具体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内心冲突和外在压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动作,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异俗吁成怕”: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异乡风俗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未知的害怕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 “吾身行若何”: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在异乡应如何自处。
  • “略人仍负担”:即使采取掠夺他人的行为,诗人依然感到内心的重担,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道德挣扎。
  • “祭鬼更鸣锣”:在祭祀鬼神时敲锣打鼓,这一场景可能象征着诗人试图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略人仍负担”中的“负担”比喻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 象征:“祭鬼更鸣锣”中的“鸣锣”象征着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异乡的恐惧和内心的挣扎。通过对外在风俗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俗:象征着陌生和未知。
  • 负担:象征着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 鸣锣:象征着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异俗”指的是什么? A. 诗人家乡的风俗 B. 不同于诗人家乡的风俗 C. 诗人喜欢的风俗 答案:B

  2. “略人仍负担”中的“负担”象征着什么? A. 物质的重压 B. 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C. 外在的压力 答案:B

  3. “祭鬼更鸣锣”中的“鸣锣”象征着什么? A. 驱邪 B. 祈福 C. 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淲的《涧泉日记》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途中杂题六首》与韩淲的《涧泉日记》都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感受和思考,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恐惧和挣扎,而韩淲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风光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