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1-27 04:4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後枯,持此一念静。
白话文翻译:
故乡的山川无法到达,飞向梦中的景象被五岭阻隔。
真正的游历在于心灵的黄庭,闭上眼睛可以体验两种景象。
屋子里空无一物,火灭了,油脂自然也冷却。
披衣起身看夜空,海阔天空河汉悠长。
西窗外半轮明月,梧桐和楸树的影子散乱而落。
美好的时光无法留住,逝去的水流无法追赶。
我的苗木在归期之后枯萎,唯有这一念保持宁静。
注释:
字词注释:
- 故山:指故乡的山川。
- 飞梦:形容梦境中的飞翔。
- 五岭:指阻隔的山岭。
- 黄庭:道教经典《黄庭经》,象征心灵的宁静。
- 室空:房间空旷。
- 火灭:火焰熄灭。
- 膏自冷:油脂自然冷却。
- 海阔河汉:指广阔的海洋和银河,象征悠长的时间。
- 良辰:美好的时光。
- 逝水:指流逝的时间。
- 苗期:指植物生长的时期。
典故解析:
- 黄庭:出自《黄庭经》,是道教经典,强调内心的安宁和清静。
- 海阔河汉:常用来形容辽阔的天空和时间,象征无尽的可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处于人生的低谷。诗中充满对故乡和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表现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和陶杂诗十一首》中的一首,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的“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通过对空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无法抵达之痛。接下来提到“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暗示真正的游历是心灵的探索,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诗中“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则表现了一种凄凉的境地,空间的空荡与心中的孤寂相互映衬,令人深感惆怅。
诗的后半部分,有“海阔河汉永,西窗半明月”,描绘了夜空的辽阔和明月的清澈,给人以一种宁静而广阔的视觉感受,似乎在提醒人们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最后两句“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我苗期後枯,持此一念静”则是对时间流逝的哲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和对生命周期的感悟。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乏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超脱的态度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故乡的山川无法亲近,仿佛是梦中的景象被高山阻隔。
-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真正的游历在于心灵的感悟,闭上眼睛便能体会不同的景象。
-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房间里空无一物,火焰熄灭了,油脂自然变凉,显得孤寂。
-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披上衣服,走出门外,仰望星空,感受到海和河的辽阔。
-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西窗外半轮明月洒下,梧桐和楸树的影子在摇曳着。
-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美好的时光无法被留住,像流水一样无法追赶。
- 我苗期後枯,持此一念静:我的苗木在归期后枯萎,心中只有这份宁静的念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的山比作心灵的归宿。
- 对仗:如“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 意象:通过月亮、梧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体现出一种宁静的心态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虽有孤独与忧伤,却蕴含着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山:象征故乡,承载着思乡之情。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念,常用于抒发情感。
- 海阔河汉:象征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寓意人生的无尽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梦”主要指什么?
- A. 实际的旅行
- B. 梦中的幻想
- C. 对未来的憧憬
-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时间的珍惜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孤独感?
- A. 明月和梧桐影
- B. 海和河汉
- C. 只有房间的空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抒发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此诗在思乡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直接表达,而苏轼则更为内敛,充满哲思。
- 《月夜忆舍弟》则在亲情的表达上更为浓烈,苏轼的诗则在孤独的情感中更显深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