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哆侈何其甚,忧伤只自知。虽经夫子笔,不废寺人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尽管有名师的教诲和影响,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仍然是无法向他人诉说的。即便是在寺中的僧人作诗时,诗人的情感也未曾被完全理解。
注释:
- 哆侈:指的是浮躁、庸俗的状态,表达一种对世俗生活的不满。
- 忧伤:忧伤的情感,诗人感到孤独与无助。
- 夫子:通常指代孔子或具有深厚文化造诣的人,意指有名望的老师。
- 寺人:寺庙中的僧人,提到他们的诗作,暗示诗人对照自己和他人的境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其诗风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在内心挣扎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的一种普遍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作者通过对比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寂寞与忧伤。诗中“哆侈”一词,既是对世事的感慨,也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暗示了诗人对浮华生活的厌倦。接着提到“忧伤只自知”,则揭示了内心的苦楚无法向外人诉说,这种孤独感让人倍感沉重。最后一句“虽经夫子笔,不废寺人诗”,则是对外界评价的无奈,尽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自己仍然与世隔绝,无法融入他人的情感世界。整首诗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哆侈何其甚: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极度厌倦与不满。
- 忧伤只自知:内心的痛苦只有自己能理解,难以与他人分享。
- 虽经夫子笔:即使受到名师的教导,依然无法改变内心的孤独。
- 不废寺人诗:尽管身在寺庙,周围的诗人作诗,但自身的情感依旧难以被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对自我与他人的对比,强调了自身的孤独感。
- 反语:表面上似乎在谈论诗作,实际上却是在表达心中的忧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与忧伤展开,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俗与内心的矛盾时的无奈与苦楚,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哆侈:象征世俗的浮躁与庸俗。
- 忧伤: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 夫子:代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却无法解决内心的痛苦。
- 寺人:象征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虽有诗意,但仍无法打破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哆侈”一词在诗中表示什么?
- A. 忧伤
- B. 浮躁
- C. 幸福
- D. 宁静
-
诗人感到忧伤的原因是什么?
- A. 社会压力
- B. 内心孤独
- C. 生活富裕
- D. 朋友少
-
“虽经夫子笔”中的“夫子”通常指代谁?
- A. 孙子
- B. 孔子
- C. 老子
- D. 墨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巷伯》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与孤独的体验,但刘克庄更注重对社会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