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足虎作歌诗》

时间: 2025-01-10 23:09:45

般般白虎,观衅荆楚。

孙吴不逞,金皇赫怒。

武形有亏,金兽失仪。

圣主应天,斯异何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般般白虎,观衅荆楚。
孙吴不逞,金皇赫怒。
武形有亏,金兽失仪。
圣主应天,斯异何为。

白话文翻译:

白虎是强大的象征,然而如今在荆楚之地却显得微不足道。
孙吴的英雄气概不再,金皇发怒,威震四方。
武器与形势不再如昔,金色的猛兽也丧失了威仪。
圣主居于天道,然而这一切到底为何会如此?

注释:

  • 般般:形容如同一般,通常用来表示普遍或常见的意思。
  •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猛兽,象征威武和力量。
  • 荆楚:指的是中国古代的荆州和楚国,象征着一片富饶的土地。
  • 孙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孙权的统治。
  • 金皇:可能指的是金朝的皇帝,象征着外族的统治。
  • 武形:武器和军容的形态。
  • 金兽:象征军队或强大的力量。
  • 圣主:指的是明主或贤明的君主。
  • 应天:顺应天命或应天而行。

典故解析:

  • 白虎:在古代文化中,白虎常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动物,象征着力量与威严。
  • 孙吴: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代表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暗示着英雄气概的衰退。
  • 金皇赫怒:可能与金朝的征伐有关,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铨,魏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乱世之中,作品多以抒发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为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对国家衰败、英雄气概消退的深切忧虑。通过对白虎和金兽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明主的期望。

诗歌鉴赏:

《为两足虎作歌诗》以“白虎”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切入,表达了对英雄时代逝去的惋惜。诗中提到的“孙吴不逞”,不仅是对三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时英雄气概的失落感叹。通过对比昔日的强盛与现今的衰败,诗人展现了深沉的历史忧思。

从形式上看,诗句简练而富有力量,运用了对比与象征,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诗人用“武形有亏,金兽失仪”来描绘当下的无奈与失望,暗示了国家的困境与民众的苦楚。

“圣主应天,斯异何为”一句,透出诗人的希望与期待,渴望有明主能够顺应天命,恢复国家的昌盛。这种情感深刻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般般白虎:以白虎作为象征,表明曾经的强大。
  2. 观衅荆楚:观察到荆楚地区的危机。
  3. 孙吴不逞:提到孙吴的衰落,感叹昔日的英雄气概已不再。
  4. 金皇赫怒:金朝的皇帝愤怒,象征外敌的威胁。
  5. 武形有亏:军队的形象和力量都遭到了削弱。
  6. 金兽失仪:象征军队的威严与纪律丧失。
  7. 圣主应天:希望明主能够顺应天命,治理国家。
  8. 斯异何为:对现状的困惑与深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的强盛与现在的衰落,增强了诗的情感。
  • 象征:白虎和金兽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和军队的威严。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增强了诗的思考性和哲理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英明领导的渴望,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士人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白虎:象征力量、权威,反映过去的辉煌。
  • 金皇:代表外来势力的压迫。
  • 武形:象征军队的状态与国家的安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力量与威严
    • C. 衰败
  2. 诗中提到的“孙吴不逞”是指哪个历史时期?

    • A. 春秋时期
    • B. 三国时期
    • C. 隋唐时期
  3. 诗的最后一句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满足
    • B. 困惑与思考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曹操):同样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追寻与感慨。
  • 《登高》(杜甫):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铨《为两足虎作歌诗》 vs 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均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王铨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与忧虑,而陶渊明则强调个人的归隐与自然。

参考资料:

  • 《魏晋诗人研究》:分析魏晋时期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 《三国演义》:提供孙吴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多位古代诗人的作品,便于比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