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院书阁》

时间: 2025-01-27 03:37:14

门巷蓬蒿一尺深,小轩岑寂似山林。

鸟声落枕有高下,山色阅人无古今。

客里三年侵老境,床头一易浣尘襟。

晚凉痴坐忘言里,满地西风白玉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巷蓬蒿一尺深,小轩岑寂似山林。
鸟声落枕有高下,山色阅人无古今。
客里三年侵老境,床头一易浣尘襟。
晚凉痴坐忘言里,满地西风白玉簪。

白话文翻译:

门前小巷的野草深达一尺,小屋静谧如同山林。
鸟鸣声落在枕边,有高有低,山的颜色与人的心情无关古今。
我在这里做客三年,时光渐渐侵蚀了我的容颜,
床头的衣襟已换洗多次。
傍晚微凉,我痴坐忘了言语,满地的西风像白玉般的簪子。

注释:

  • 蓬蒿:指杂草,形容小巷无人打理。
  • 岑寂:形容环境安静。
  • 落枕:鸟声如同落在枕头上,形容声音的亲切。
  • 阅人:观察、看待人的心情。
  • 浣尘襟:洗涤衣襟,象征生活的琐碎和烦扰。
  • 白玉簪:比喻西风凛冽,白玉象征清冷,并且与女子的簪子形象相连。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山色阅人无古今”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心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著,金朝时期的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隐居之时,可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观音院书阁》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作。诗歌开头以“门巷蓬蒿一尺深”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荒凉的景象,暗示着诗人的孤独与沉静,给人以一种清幽的感觉。接着“小轩岑寂似山林”,不仅延续了前面的意境,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鸟声落枕有高下”一句,通过鸟声的高低变化,传达出一种生活的平凡与细微之处的美。而“山色阅人无古今”则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仿佛在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超越时空的。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自述“客里三年侵老境”,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床头的衣襟换洗多次,借此表达了生活的琐碎与追求的无常。而结尾“晚凉痴坐忘言里,满地西风白玉簪”,则将诗人孤独的心境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光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门巷蓬蒿一尺深:描写门前的荒凉,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疏离。
    • 小轩岑寂似山林:小屋的静谧与山林相似,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 鸟声落枕有高下:鸟鸣声起伏,表现出生活中的细腻与变化。
    • 山色阅人无古今:山色如同时间的见证,人与自然是永恒的。
    • 客里三年侵老境:时间在无声中侵蚀人的容颜,暗示着岁月的无情。
    • 床头一易浣尘襟:生活琐碎,衣襟的洗涤象征着人生的烦扰。
    • 晚凉痴坐忘言里:傍晚的凉意让人沉静,忘却了言语。
    • 满地西风白玉簪:西风的冷冽如同白玉,暗示着孤独与清冷。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人的心境相结合,如“岑寂似山林”。
    • 对仗:如“高下”对“古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宁静的生活状态与对时光流逝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蓬蒿:象征着荒凉与被遗忘的时光。
  • 小轩: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静谧而深邃。
  • 鸟声:象征着生命的细腻与变化。
  • 山色:象征自然的永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西风:象征着孤独与清冷,带来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蓬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荒凉的环境
    • C. 一种鸟类
    • D. 一种工具
  2. “晚凉痴坐忘言里”中的“痴坐”是指什么?

    • A. 专心坐着
    • B. 愚蠢地坐着
    • C. 无所事事
    • D. 坐得很累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 B. 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自然的无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氛围。
  • 孟浩然《春晓》: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情感基调较为乐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细读与分析》
  • 《金朝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