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净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
明朝更寻去,应到阮郎家。
白话文翻译:
碧绿的水面映照着红色的山峦,水花溅起在浅沙上。隐秘的泉水流过山下的草地,流淌出来的泉水中带着山洞里的花香。清澈的水色与天空的云彩融为一体,潺潺的水声环绕着倾斜的岩石。明天我还要再来寻访,应该能到达阮郎家。
注释:
- 碧水:指清澈的水。
- 丹霞:红色的山峦,指山体的颜色。
- 溅溅:形容水花声,轻快的水声。
- 暗通:隐秘地流过。
- 洞中花:指洞穴中盛开的花,象征幽静的美。
- 净色:清澈的颜色。
- 和云落:与云彩融为一体。
- 喧声:水流的声音。
- 阮郎家:指阮郎的家,可能是指诗人想要拜访的友人或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字少白,号紫溪,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主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人世浮华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
《山下泉》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诗人通过描写山泉的清澈与周围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阮郎的思念,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宁静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山下泉》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山水诗,诗人在清澈的泉水与红色山峦的交相辉映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开头两句“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通过声色俱佳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水的清凉与山色的瑰丽。接下来的“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将泉水的流动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暗示着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延续。
“净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则通过声音和色彩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与动感,形成一种宁静而又活泼的气氛。最后一句“明朝更寻去,应到阮郎家”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情感的深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使得这幅自然图景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景,更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水映丹霞:碧绿的水面映射出红色的山峦,表现出光影交错的美感。
- 溅溅度浅沙:水花轻轻溅起,声响悦耳,营造出一种轻快的氛围。
- 暗通山下草:泉水流向山下的草地,隐秘而柔和。
- 流出洞中花:水流中带有花香,象征着自然的灵动。
- 净色和云落:水的清澈与天上的云相融合,形成和谐美。
- 喧声绕石斜:水声环绕着斜坡上的岩石,增添了动态的感觉。
- 明朝更寻去:诗人表达了明天再来探访的愿望。
- 应到阮郎家:表达了对友人阮郎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与云色相融合,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将水声描述为“喧声”,赋予其生命感。
- 对仗:如“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展示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与流淌的泉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和情感。
意象分析:
- 碧水: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自然之美。
- 丹霞:象征壮丽的山川,体现自然的雄伟。
- 洞中花:代表生机与美丽,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阮郎家:象征着友谊与归属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水映丹霞”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水的清澈
- B. 山的雄伟
- C. 自然的和谐美
- D. 友人的思念
-
诗人“明朝更寻去”的意思是?
- A. 明天再来游玩
- B. 明天要去阮郎家
- C. 明天去山上
- D. 明天去寻找花
-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对仗
- B. 排比
- C. 夸张
- D. 拟人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景色,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意境和孤独的情感。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与《山下泉》相似,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但更强调人际关系的温暖和对自然的沉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李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