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寒》

时间: 2025-04-28 01:54:44

船尾寒风不满旗,江边丛祠常掩扉。

行人畏虎少晨起,舟子捕鱼多夜归。

茆叶翻翻带宿雨,苇花漠漠弄斜晖。

伤心到处闻堪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寒
作者: 陆游 〔宋代〕

船尾寒风不满旗,
江边丛祠常掩扉。
行人畏虎少晨起,
舟子捕鱼多夜归。
茆叶翻翻带宿雨,
苇花漠漠弄斜晖。
伤心到处闻堪杵,
九月今年未授衣。

白话文翻译:

在船尾,寒风吹得旗帜不成形,
江边的祠堂总是紧闭着门。
行人因畏惧猛虎,不愿早起,
渔夫们多在夜晚归来,捕鱼为生。
茆草的叶子翻动着,带着宿雨,
芦花在斜晖中显得苍茫。
到处听到杵声令人伤心,
九月了,今年却还没有穿上新衣。

注释:

  • 船尾:船的后部,指在水面上行驶的船只。
  • 寒风不满旗:寒冷的风吹动旗帜,使其无法完全展开,表现出寒冷的感觉。
  • 丛祠:指小而多的祠堂,常用于祭祀。
  • 畏虎:怕猛虎,这里比喻行人对危险的恐惧。
  • 宿雨:昨夜的雨,表现出秋季的湿冷。
  • 斜晖:夕阳的光线,意境悠远。
  • 堪杵:杵声,指用杵捣东西的声音,给人以伤感。
  • 未授衣:形容九月已至,却仍未换上秋衣,表现出生活的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和爱国者。他的诗风广泛,既有咏物抒怀,也有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沦陷,作品中常体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初秋时节,表现了作者对寒冷天气的感受,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不易。

诗歌鉴赏:

《初寒》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初秋时节的寒冷与孤寂。首句“船尾寒风不满旗”,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船只在江上行驶,风势却不劲,隐喻着一种无力感。紧接着“江边丛祠常掩扉”,则暗示了人们的生活愈发黯淡,连祭祀的祠堂也显得冷清。

诗中描绘的行人“畏虎少晨起”,让人联想到生活的恐惧和压力,甚至不敢早起,显示出对生存环境的恐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舟子捕鱼多夜归”,表现了渔夫的辛劳与不易,夜晚的归来更是增添了几分孤独感。

“茆叶翻翻带宿雨,苇花漠漠弄斜晖”,这两句富有画面感,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茆叶与苇花的描写,不仅渲染了秋天的气息,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最后,“伤心到处闻堪杵,九月今年未授衣”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杵声在空旷的环境中回响,令人思绪万千,而“未授衣”则深刻反映出生活的困苦与无奈。这首诗以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活艰辛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船尾寒风不满旗:寒冷的风吹得船尾的旗帜不齐,表达出初寒的气息。
  2. 江边丛祠常掩扉:江边的小祠堂大都关着门,显得冷清。
  3. 行人畏虎少晨起:行人因害怕猛虎而少有人早起,反映出生活的危险与恐惧。
  4. 舟子捕鱼多夜归:渔夫们多在夜晚归来,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5. 茆叶翻翻带宿雨:茆草的叶子因宿雨而轻轻翻动,描绘出秋天的潮湿。
  6. 苇花漠漠弄斜晖:芦花在斜阳下显得模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7. 伤心到处闻堪杵:到处传来杵声,令人感到伤心。
  8. 九月今年未授衣:九月已到,今年却还没有新衣,暗示生活困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风不满旗”,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气候的寒冷。
  • 拟人:如“茆叶翻翻带宿雨”,让自然元素具有生命的动感。
  • 对仗:全诗的结构较为对称,增强了音韵之美。

主题思想:全诗渗透着对初寒的感受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着初秋的到来,传递出凉意和孤寂。
  • 丛祠:代表祭祀与传统,暗示人们的精神寄托。
  • 行人:象征普通百姓,反映生活的艰辛。
  • 舟子:渔夫,代表劳动者的辛劳与坚韧。
  • 茆叶与苇花:自然意象,传达秋天的情感与气氛。
  • 杵声: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船尾寒风不满旗”的意境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船只的航行
    B. 初寒的气息
    C. 祭祀的冷清
    D. 渔夫的辛劳

  2. “九月今年未授衣”的含义是什么? A. 表达对秋天的期待
    B. 暗示生活困苦
    C. 反映对温暖的怀念
    D. 说明天气变化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陆游的《初寒》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虽题材不同,但均表达了对人生孤独与困境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