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陈肩夔韵》

时间: 2025-01-11 19:40:27

蛮触争蜗角,兴亡土两丘。

一家文到古,万世月行秋。

鳌可三山冠,鹏须八极游。

胸中治安策,时事几堪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蛮触争蜗角,兴亡土两丘。
一家文到古,万世月行秋。
鳌可三山冠,鹏须八极游。
胸中治安策,时事几堪忧。

白话文翻译:

蛮族与触角相争,兴亡的土丘并立。
一家之文到古今,万世之月在秋中流转。
鳌可以冠三山,鹏鸟可以游八极。
我心中有治安之策,但时局却令人担忧。

注释:

  • 蛮触:蛮族、触角,指的是边疆民族的争斗。
  • 兴亡土两丘:兴亡指的是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土丘形象化地表现了历史的变迁。
  • 一家文:指一家之言,传承至古代的文化。
  • 万世月行秋:时间的流逝,象征历史的悠久与变迁。
  • :海中巨兽,传说能托起三山。
  • :传说中的大鸟,能飞越八方。
  • 治安策:治理国家的方略。
  • 时事几堪忧: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时事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结合了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治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次陈肩夔韵》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蛮族与中原的冲突,展现了历史的兴衰迭代,生动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局势。开头的“蛮触争蜗角”即揭示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与斗争,随之而来的“兴亡土两丘”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无常与国家的脆弱。

接下来的诗句则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一家文到古,万世月行秋”,诗人反映了文化的延续与历史的流转,暗示着即使在变迁中,文化依然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形象的描绘上,诗人以“鳌可三山冠,鹏须八极游”比喻国家的力量与英雄的气概,表达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向往。最后一句“胸中治安策,时事几堪忧”,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忧虑。

整首诗不仅在政治与历史的层面上进行深刻反思,同时也在文化与个人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视野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蛮触争蜗角:指蛮族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冲突,象征着外族对中原的挑战。
    2. 兴亡土两丘:历史的兴衰如同两座土丘,渗透着无数人的命运。
    3. 一家文到古:一家之言传承至今,体现文化根基的深厚。
    4. 万世月行秋:时间的流逝使得历史越发深邃。
    5. 鳌可三山冠:借用神话中的鳌,寓意国家的伟大与力量。
    6. 鹏须八极游:鹏鸟象征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7. 胸中治安策:内心充满了治理国家的智慧与谋略。
    8. 时事几堪忧:对现实局势的忧虑,反映了身为文人的责任感。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鳌可三山冠”)、对仗(“一家文到古,万世月行秋”),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 主题思想:诗歌深刻探讨了文化传承、历史兴亡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

意象分析:

  • 蛮族:象征外来压力与挑战。
  • 土丘:历史的象征,兴亡的印记。
  • :文化与智慧的象征。
  • :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理想与力量的具象化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蛮触争蜗角”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文化的冲突
    • B. 经济的发展
    • C. 自然的和谐
  2. “鳌可三山冠”中的“鳌”指代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海中巨兽
    • C. 古代名将
  3. 作者对时事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悲观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勉的《次陈肩夔韵》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姚勉更注重文化传承,而杜甫则更突出国家的破败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姚勉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宋代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