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水莹心碧,春山入骨清。
去穿云际屐,来卧竹间亭。
鸟语风嘲哲,花枝日杳冥。
晚来江上笛,客里不须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新的隐居生活:清澈的野水映照着碧绿的心情,春天的山峦让人感到骨子里的清凉。走出家门,踏着云雾间的木屐,回到家中则是在竹亭中静卧。鸟儿的歌声和风儿似乎在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哲人,花枝在阳光下显得朦胧而消逝。傍晚时分,江边传来笛声,客旅中的人无需去羡慕这种闲适的生活。
注释:
- 莹心碧:莹,明亮;心碧,指内心清澈如水,象征诗人的清净心境。
- 入骨清:形容春天的山景给人带来的清凉感,深入骨髓。
- 云际屐:云际,指云边;屐,木屐,象征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 竹间亭:指竹林中的亭子,体现自然环境的幽静。
- 鸟语风嘲:鸟儿的歌声和风声似乎在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 日杳冥:阳光渐渐消失,显得模糊而幽深。
- 客里不须听:作为旅客的他人,不必羡慕这种隐居之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以清新流畅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流谦隐居生活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士人追求隐逸的时代,李流谦的诗歌正是这一时代思想的映射。
诗歌鉴赏:
《钱氏隐居三首》是李流谦对隐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清新。诗的开头以“野水莹心碧”引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清澈。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山的清凉,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去穿云际屐,来卧竹间亭”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踏着木屐走入云雾,回到家中则在竹亭中休息,体现了他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紧接着,诗中出现的“鸟语风嘲哲,花枝日杳冥”则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讽刺,鸟儿的歌声和风的嘲笑似乎在指责那些追名逐利的哲人,而花枝在阳光下逐渐消逝,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虚幻。
结尾的“晚来江上笛,客里不须听”则提醒人们不必羡慕他人的声响与热闹,真正的宁静与快乐在于心灵的自由。这首诗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思与探索,展现了李流谦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水莹心碧:清澈的野水使得我的内心如同碧绿的心情,显得明亮而透明。
- 春山入骨清:春天的山景给人带来深入骨髓的清凉感,让人神清气爽。
- 去穿云际屐:我走出家门,踏着木屐走入云雾之间,象征着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 来卧竹间亭:回到家中,在竹林间的亭子里静静地躺下,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 鸟语风嘲哲:鸟儿的鸣叫和风声似乎在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哲人,表达对世俗的讽刺。
- 花枝日杳冥:花枝在阳光下显得模糊而幽暗,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 晚来江上笛:傍晚时分,江边传来笛声,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 客里不须听:作为旅客的他人,不必去羡慕这种隐居的生活状态,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野水莹心碧”用水来比喻内心的清澈。
- 拟人:鸟语与风被赋予了嘲讽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如“去穿云际屐,来卧竹间亭”,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强调内心的自在与清净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水: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春山:体现生机与清凉,象征自然的力量。
- 竹间亭:隐居生活的象征,体现自然的幽静。
- 鸟语:象征自然的声音,表达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 江上笛:代表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传达宁静与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春山入骨清”,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山很美
- B. 春天的山让人感到清凉
- C. 春天的山上有很多鸟
- D. 春天的山上有很多亭子
-
填空题:诗人通过“鸟语风嘲哲”表达了对__的讽刺。
-
判断题:诗中“晚来江上笛,客里不须听”意味着诗人希望他人羡慕他的隐居生活。(对/错)
答案:
- B
- 名利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使用了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平和。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李流谦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