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逢老僧二首》
时间: 2025-01-10 22:41:52意思解释
深山逢老僧二首
作者: 贯休 〔唐代〕
原文展示:
衲衣线粗心似月,自把短锄锄榾柮。
青石溪边踏叶行,数片云随两眉雪。
山童貌顽名乞乞,放火烧畬采崖蜜。
担头何物带山香,一箩白蕈一箩栗。
白话文翻译:
一身僧衣粗糙,心情如明月般清明,
他自己用短锄在耕作着松枝。
在青石溪边踩着落叶漫步,
几片白云随眉间的白发飘荡。
山里的小童天真顽皮,叫做“乞乞”,
放火烧田地采集悬崖上的蜂蜜。
担子里装着什么山野的香气,
一箩白蘑菇和一箩栗子。
注释:
- 衲衣:僧人的衣服,通常由粗麻布制成。
- 线粗:形容布料粗糙。
- 心似月:形容心境清明,如同明亮的月亮。
- 榾柮:松树的枝条。
- 青石溪:指溪流旁的青色石头。
- 山童:山里的小孩,通常指天真无邪的孩子。
- 乞乞:小孩的名字,或指乞讨。
- 烧畬:用火烧掉田地里的杂草。
- 担头:担子上装的东西。
- 白蕈:一种白色的蘑菇。
- 栗:栗子,山中常见的食物。
典故解析:
此诗中涉及的典故并不多,但“心似月”可看作是对佛教清净心境的隐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号称“贯休居士”,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描写山水、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常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情怀,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诗人隐居于深山的生活,描绘了与老僧相遇的情景。贯休在此诗中表现了对自然和山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人世浮华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山中的一位老僧与山童之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首联以“衲衣线粗心似月”开篇,直接揭示了老僧的形象与内心的宁静。接着,诗人用“青石溪边踏叶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中间的两句“山童貌顽名乞乞,放火烧畬采崖蜜”则通过山童的顽皮行为,展现了山中生活的朴实与生动。最后以“担头何物带山香”收尾,可以说是对山中丰收的期待与自然馈赠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深山生活的情趣,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衲衣线粗心似月:形象地描绘了老僧的衣着,粗糙的衣料与清明的心境形成对比。
- 自把短锄锄榾柮:表现老僧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专注于耕作。
- 青石溪边踏叶行: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诗人随意行走,感受自然。
- 数片云随两眉雪:形象生动,表达岁月的流逝与老者的沧桑。
- 山童貌顽名乞乞:山童的顽皮与天真,反映了自然生活的纯真。
- 放火烧畬采崖蜜:描绘山童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担头何物带山香:引发读者的好奇,暗示自然的赠予。
- 一箩白蕈一箩栗:展示了山中丰盛的收获,表现出自然的慷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似月”,将心境比作明月,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青石溪边踏叶行,数片云随两眉雪”中,前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山童的形象生动且具有人情味,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简单生活的理想。通过对老僧和山童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衲衣:象征僧人及清净的心境。
- 青石溪:代表自然环境的宁静。
- 山童:象征童真与自然的纯粹。
- 白蕈与栗子:象征自然的馈赠与丰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衲衣”指的是: A. 僧人的衣服
B. 武士的铠甲
C. 商人的服饰
答案:A -
“心似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清明
C. 忧郁
答案:B -
山童的名字是: A. 小山
B. 乞乞
C. 顽童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贯休与王维的作品,可以发现两者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贯休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多表现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