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时间: 2025-01-10 19:01:21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意思解释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 晏几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白话文翻译:

彩袖轻盈,殷勤地捧着玉制的酒钟,回想当年我们为了醉酒放下了红颜的羞怯。
舞姿低垂的杨柳映照着楼中的明月,歌声随桃花扇底的微风飘散。
从分别之后,时常回忆起与你的重逢,几次梦中与你同游。
今晚只剩下银色的灯光照耀,仍然担心相逢不过是梦中情景。

注释:

  • 彩袖: 形容女子的衣袖多彩且轻盈,通常指女性的妆饰。
  • 殷勤: 形容热情周到的态度。
  • 玉钟: 指用玉石制成的酒器,象征珍贵与美好。
  • 醉颜红: 指因饮酒而使面色红润,形容喝酒后的状态。
  • 杨柳: 这里指的是春天的杨柳,常象征柔美与生机。
  • 桃花: 象征春天与爱情,扇底的风意在传递一种柔情。
  • 银釭: 银色的灯,象征夜晚的灯光。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杨柳”和“桃花”都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春天意象,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爱情的美好。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 1030-1115)是北宋著名词人,以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他的词多描写离愁别恨,细腻入微,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晏几道在其生活及游历中,感受到离别与相思之情后创作的。这首词通过对过去欢聚时光的追忆,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旧时光的深刻怀念与对爱人的思念。开篇的“彩袖殷勤捧玉钟”,描绘了一幅温柔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女子轻轻捧着酒杯,仿佛在邀请心上人共饮,表现出亲昵与热情。接下来的“舞低杨柳楼心月”则将场景转向了夜晚,月光下的舞姿与轻风中传来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梦幻而浪漫的氛围,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欢愉。然而,随着“从别后,忆相逢”的转折,诗人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与无奈,梦中的重逢与现实的分离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最后一句“犹恐相逢是梦中”,更是把这种不安与迷惘深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彩袖殷勤捧玉钟: 描写女子轻盈的衣袖,殷勤地捧着珍贵的酒器,象征着温柔与热情。
    • 当年拚却醉颜红: 回忆往昔,曾经的欢聚让人面色红润,意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舞低杨柳楼心月: 形象地描绘出春夜舞动的场景,月光映照着楼阁,充满了诗意。
    • 歌尽桃花扇底风: 歌声在桃花扇底随风飘扬,仿佛在诉说着恋爱的柔情。
    • 从别后,忆相逢: 自从离别后,常常回忆起与爱人的相逢,表现出深切的思念。
    • 几回魂梦与君同: 在梦中与爱人重逢,表达了无数次的期盼与期待。
    • 今宵剩把银釭照: 现在唯有银色灯光照耀,象征着孤独与无奈。
    • 犹恐相逢是梦中: 对于重逢的期待中,带着一丝对现实的怀疑,害怕只是梦幻。
  • 修辞手法:

    • 比喻: “彩袖”比喻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 拟人: “歌尽桃花扇底风”赋予自然元素以情感,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 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表达了对昔日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寂的无奈,主题围绕着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

意象分析:

  • 彩袖: 象征美丽与温柔的女子形象。
  • 玉钟: 表达珍贵与爱的象征。
  • 杨柳: 代表柔美与生机。
  • 桃花: 象征爱情与春天的温暖。
  • 银釭: 代表孤独和夜晚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彩袖殷勤捧玉钟”中的“彩袖”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女子的衣袖
    C. 诗句

  2.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春天与爱情
    C. 友情

  3. 最后一句“犹恐相逢是梦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期待与不安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晏几道的《鹧鸪天》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使用了相似的意象与情感深度,展示出女性在爱情中的细腻与柔情。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主题思想的共鸣使得它们在诗词中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