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治桥韵奉送毅夫按部将行》

时间: 2025-02-04 15:41:58

降羌当有甲齐山,叛虏应无马量谷。

莫忧斗米千钱贵,自可航河一苇足。

绣衣不但捕群偷,赦书蠲租亡者复。

知君劳倦神亦充,白发何妨面如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治桥韵奉送毅夫按部将行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降羌当有甲齐山,
叛虏应无马量谷。
莫忧斗米千钱贵,
自可航河一苇足。
绣衣不但捕群偷,
赦书蠲租亡者复。
知君劳倦神亦充,
白发何妨面如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部将的鼓励和对战争的思考。前两句提到降服羌族的希望,以及叛乱者无法再横行霸道,接着指出虽然米价高昂,但只需一根苇席就能渡河,意在强调虽然物质匮乏,仍然可以找到解决之道。之后两句提到绣衣的角色不仅是猎捕叛徒,还能发放赦令,恢复亡者的土地,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两句关心部将的疲惫,强调即使面临白发,也应保持风采如玉。

注释:

  • 降羌:指平定羌族的叛乱。
  • 甲齐山:甲,指武器;齐,指整齐、完备。这里指希望能在山上整装待发。
  • 叛虏:指叛变的敌人。
  • 斗米千钱:形容米价昂贵。
  • 航河:渡河,行船。
  • 绣衣:指官员或有地位的人。
  • 赦书:赦免的文书。
  • 蠲租:免除租税。

典故解析:

  • 羌族: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
  • 绣衣:象征权力和地位,与捕捉叛徒的职责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叔明,号心斋,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吏。其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面对外族侵扰与内乱之际,诗人以此诗送别即将出征的部将,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晁补之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及对士人的关怀。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降羌”和“叛虏”的描写,表现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对战争局势的敏感与忧虑。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士人精神状态的关心,提醒他们在艰苦的战争中也要保持品质与风度。

诗中用“斗米千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战时物资匮乏的现状,却又不失乐观,认为只需一苇,就可航河,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情感上深沉而不失豪迈,体现了诗人高昂的士气和对未来的信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降羌当有甲齐山:希望能在甲齐山准备打击羌族的叛军。
  2. 叛虏应无马量谷:叛乱的敌人应该无处藏身。
  3. 莫忧斗米千钱贵:不要担心米价的昂贵。
  4. 自可航河一苇足:只需一根苇席就能渡过河流,寓意物质不重要。
  5. 绣衣不但捕群偷:权贵不仅是捕捉叛徒的角色。
  6. 赦书蠲租亡者复:发放赦书,免除亡者的租税。
  7. 知君劳倦神亦充:理解你劳累,但精神上仍然充实。
  8. 白发何妨面如玉:即使白发苍苍,依然面容如玉,意在强调精神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斗米千钱”比喻物价,强调物质的相对重要性。
  • 对仗: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求与对士人的鼓励,展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 :象征外敌的威胁。
  • 斗米:象征战时物资的匮乏。
  • 绣衣:代表权力与责任。
  • 白发:象征年岁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对士人的鼓励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b

  2. “斗米千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战时的奢侈
    b) 物价的昂贵
    c) 对物质的无所谓
    答案:b

  3. “白发何妨面如玉”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年龄的无奈
    b) 精神的坚韧
    c) 对美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晁补之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国家动荡之际展现对士人和百姓的关怀与鼓励。杜甫更侧重于家国情怀中的忧伤,而晁补之则体现出更多的乐观与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