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8:31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

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

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

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
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
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
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北山种植松柏,南山则种植蒺藜。虽然出入的方向相同,但各自的适合之处却不同。孔子崇尚仁义,老子则追求无为而治。我的心如同虚空,这样的道理将如何施展?暂时经过伊阙,正值三伏的傍晚时分。高阁直入云中,清池中盛满了芙蓉花。若不是我的住处,我依然期盼着南山的边际。

注释

  • 松柏:常青树,象征坚韧不拔。
  • 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象征艰难和困厄。
  • 孔丘:孔子的别名,代表儒家思想。
  • 老氏:老子的别名,代表道家思想。
  • 虚空:指内心的空灵和宁静。
  • 伊阙: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通常指农历的中间三伏天。
  • 高阁:高楼,象征高远的志向。
  • 芙蓉:荷花,象征优雅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储光羲,唐代诗人,字师任,号隐士,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与哲理,风格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善于表现内心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储光羲的这首《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二》通过对北山与南山的不同植物选择,隐喻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松柏象征着坚韧与永恒,而蒺藜则代表了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出虽然人们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但在具体的选择和过程中,各自所适合的却大相径庭。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提及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仁义与无为的哲学观念。这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思考,他希望在这虚空的心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描绘自然风光时,诗人通过“高阁入云中”和“芙蓉满清池”的意象,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结尾一句则表达了对南山的向往,暗示着作者对归属与自然的依恋。

整首诗不仅有哲理深意,还有鲜明的自然景观描写,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性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说明两种植物的选择,隐喻人生的不同选择。
  2. 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指出尽管追求相同,适合的方向却不同。
  3.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引入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强调不同的人生哲学。
  4. 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表达诗人内心的空灵与对道理的思考。
  5.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描绘时空背景,为诗增添了生活气息。
  6. 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展现自然美景,强化诗人心境的宁静。
  7.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表达对南山的向往,寓意对归属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北山与南山的植物对比,表现出不同选择的含义。
  • 比喻:将心境比作虚空,表达内心的宁静。
  • 意象:高阁、芙蓉等意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人生的选择与哲学的思考,强调不同道路的适合与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蒺藜:象征艰难与挑战,代表生活中的困境与考验。
  • 虚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代表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高阁: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芙蓉:象征优雅与美好,代表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山种什么植物?
    A. 芙蓉
    B. 松柏
    C. 蒺藜
    D. 柳树

  2. 诗中“孔丘”指代哪种思想?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A. 自然与人性
    B. 人生选择与哲学思考
    C. 爱情与离别
    D. 友情与人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
  • 李白《将进酒》:豪放中有哲理,探讨人生选择。

诗词对比

  • 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二》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写自然,但储光羲更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惬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