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怨诗示庞邓》
时间: 2025-01-10 22:4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欢有馀乐,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毫釐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
白话文翻译
当我快乐的时候,也会有余乐;
在悲伤的时候,常常感到颓丧。
陶渊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安然处世,活得久远。
唉,我与您,所作的诗歌实在奇特。
人间难得安适的日子,唯有回归田园耕作。
我曾经身居高位,渐渐地却如同置身市井。
疲惫不堪时,我只能躺在沉重的被褥上,
因忧愧而失眠。
如今我住在破茅屋里,常常一夜之间搬迁三次。
风雨交加,我却毫无知觉,满枕都是黄叶。
我宁愿写出怨恨的诗句,像孤烟一样惨淡。
但我最恨的是没有早早领悟,仍然把陶渊明视为贤人。
注释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以“归田园居”著称。
- 轩冕:指高官厚禄。
- 怨句:表达怨恨的诗句。
- 孤烟:形容悲凉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广泛涉及生活、自然、哲理等主题,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心情复杂,既有对陶渊明的敬仰,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苏轼借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失意的无奈与忧愁。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怨诗示庞邓》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通过与陶渊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开篇便指出人生的欢愉和悲伤交替,体现了人性对快乐和忧愁的感知。陶渊明以“安处”而得以长寿,成为苏轼心目中的贤人,暗示了归隐田园的重要性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在描绘自身经历时,苏轼深感失落与痛苦,曾经的高官厚禄让他感到无奈,现今的艰难生活则让他倍感忧愧。诗中“破茅屋”与“黄叶满枕前”的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困境的真实体验,而“宁当出怨句”的自白,透露出他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最后的“但恨不早悟”,更是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懊悔与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陶渊明的敬仰,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深切感悟,展示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丰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欢有馀乐:快乐时常常会有余波,暗示生活的无常。
- 在戚亦颓然:悲伤时常常感到失落,反映人心的脆弱。
- 渊明得此理:陶渊明明白人生的道理,选择安然处世。
- 安处故有年:安然处世使得他长寿。
- 人间少宜适:人世间难得安宁的日子。
- 惟有归耘田:只有回归田园,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欢有余乐”与“戚亦颓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惨惨如孤烟”,将内心的孤独与怨恨形象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怀念,探讨了人生的选择与安宁,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思和人性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象征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 戚:忧愁与痛苦的象征。
- 茅屋:象征朴素的生活与归隐的选择。
- 黄叶: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引用了哪个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破茅屋”象征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贫困与艰难
- C. 壮阔的山河
-
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是?
- A. 失望
- B. 乐观
- C. 无所谓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苏轼的诗更为豪放,情感丰富,而陶渊明则更显平淡与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具有更多的哲理思考,后者则是对自然的直接赞美。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陶渊明诗文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