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
时间: 2025-01-10 23:0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
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锦屏。
送君无一物,清江饮君马。
路穿慈竹林,父老拜马下。
不用惊走藏,使者我友生。
听讼如家人,细说为汝评。
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
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城的云彩和峨眉的明月,仿佛随着我从西北而来,照耀着我的光辉永不消失。我在尘土中,仿佛白云在呼唤我归去。我游历江湖,明月将我的衣衫弄湿。岷山和峨眉如同天的一方,云月相伴,彼此不隔。梦中我寻访西南的路,默默数着亭子的长短,似乎听见嘉陵江的波浪在跳动,吹拂着锦屏。送君的礼物无一物,清江为你饮马。道路穿过慈竹林,乡亲们在马下向你拜见。你无需惊扰藏族人,作为使者的我与你是朋友。听诉讼如同家人一样,细细为你评说。如果遇到山中的朋友,问我何时归去,轻松地谈论,依然能踏泉石而行。
注释:
- 蔼蔼: 形容云彩的样子,柔和而美丽。
- 娟娟: 形容明月的清秀、皎洁。
- 岷峨: 指岷山和峨眉山,二者在四川省。
- 饮君马: 意为为你和你的马提供水饮。
典故解析:
- 青城: 青城山是道教名山,象征着清静、高雅。
- 峨眉: 峨眉山是佛教圣地,象征着仁慈和智慧。
- 嘉陵江: 代表了四川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深受后世敬仰。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语言生动,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送别友人朱朝奉入蜀时所作,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城与峨眉的自然风貌,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送别。诗中开篇以“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白云呼我归”、“明月湿我衣”等,展现了诗人游历时的孤独与对归乡的渴望。最后几句中,诗人虽说“送君无一物”,但实际上以清江饮马和乡亲的拜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一种无形的礼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运用对仗和音韵的和谐,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感和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描绘青城的云和峨眉的月,展现自然之美。
-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月光伴随我,照耀着永恒的希望。
-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诗人身处尘世,内心向往归隐。
-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游历江湖,月光润湿衣衫,体现孤寂。
-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岷山与峨眉如天边伴侣,象征友谊。
-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山中人相望无隔,表明心灵的契合。
-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在梦中寻找西南的路,反映对未来的期待。
-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锦屏:听见嘉陵江的声音,生动形象。
- 送君无一物,清江饮君马:虽无物相赠,清江作为礼物。
- 路穿慈竹林,父老拜马下:穿过竹林,乡亲们对友人的尊敬。
- 不用惊走藏,使者我友生:不必惊动藏族人,友人之间情谊深厚。
- 听讼如家人,细说为汝评:诉讼如家人般细致,体现关心。
- 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如遇朋友,问我何时归去。
- 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轻松地交流,依然能畅游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 对仗:如“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如“白云呼我归”,赋予云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归乡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洒脱而又深沉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城: 寓意清静和隐逸。
- 峨眉: 象征高洁和智慧。
- 明月: 代表思念和希望。
- 白云: 代表自由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座山分别是? A. 青城、峨眉
B. 泰山、黄山
C. 华山、庐山
D. 以上都不是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A. 赠送礼物
B. 以江水饮马
C. 写信
D. 送花 -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城市的热爱
B. 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C. 对旅行的厌倦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苏轼的《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与王维的《送别》均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苏轼的诗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离别的惆怅与孤独。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