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仲容寺丞知冤句》
时间: 2025-01-11 17:07: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昨宿兰省,每倦喜君谈。
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
既出罕相遇,必谓跨归骖。
忽来冒炎暑,别我为子男。
冤句隶济阴,桑柘宜农蚕。
应如袭祖德,遗道使之惭。
初闻不择邑,公秫岂所贪。
但能亦种柳,五株垂毵毵。
板舆与东征,足以奉旨甘。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昨晚在兰省宿夜,感到疲倦时与你畅谈,享受这段友谊。月光照耀,夜晚寒冷,我举杯却不想再来第三次。自从离开后,很少再有这样的相遇,想必是骑上骏马归去吧。忽然又回到炎热的夏天,告别了我的儿子。冤句的事情隶属于济阴,桑树和柘树都适合农耕和养蚕。应该像继承祖父的德行,让后辈感到惭愧。初闻此事时并不挑剔地方,公秫又岂会贪图名利。只要能种柳树,五株垂挂着柳条就足够了。即使是板舆出征东边,也足以奉旨而甘心。
注释
- 兰省:指兰亭,古代名胜。
- 冤句:冤屈之言,多指对不公正待遇的控诉。
- 济阴:古地名,今属山东。
- 桑柘:桑树与柘树,均为农作物。
- 公秫:指公家所种的稻子,可能暗指对名利的追求。
- 板舆:古代的车子,象征出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梅溪,晚号梅山,宋代著名诗人,与王安石、苏轼并称。梅尧臣的诗歌以清丽、自然著称,注重生活细节,情感真挚,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变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陈仲容寺丞知冤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回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诗人以“忆昨宿兰省”开篇,营造出温馨的回忆氛围,接着用“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来表达对聚会的珍惜与对即将分别的无奈。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借用“既出罕相遇”与“忽来冒炎暑”对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幻,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多么难得。
在对冤句的提及中,诗人关注社会的公正与个人的命运,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不公的敏感。最后几句,诗人用种柳的细节,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安然,尽管身处纷扰,但仍希望能够过上平静的日子。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昨宿兰省,每倦喜君谈:回忆昨晚在兰省住宿,疲倦时与友人愉快地交谈。
- 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月光照耀下的寒夜,举杯相饮却不想再来第三次,表达出对酒宴的珍惜。
- 既出罕相遇,必谓跨归骖:自从分别后很少再见,想必已骑上骏马归去。
- 忽来冒炎暑,别我为子男:突然又回到炎热的夏天,告别了我的儿子,暗示生活的急转直下。
- 冤句隶济阴,桑柘宜农蚕:冤屈的事情属于济阴,桑树和柘树都适合农耕,体现了对农业的向往。
- 应如袭祖德,遗道使之惭:应该像继承祖辈的美德,让后代感到羞愧。
- 初闻不择邑,公秫岂所贪:初闻事情时并不挑剔地方,公家种的稻子又岂会贪图名利。
- 但能亦种柳,五株垂毵毵:只要能种柳树,五株垂挂的柳条就足够了,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 板舆与东征,足以奉旨甘:即使是板舆出征东边,也足以奉命而甘心,表达了对命运的顺应。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寒”和“炎暑”的对比,突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比喻:将人生的聚散比作“举杯无再三”,形象地表现了珍惜友谊的心情。
- 排比:在“应如袭祖德,遗道使之惭”中使用排比,增强了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珍惜、对冤屈的关注以及对平淡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反映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省: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友谊。
- 月色:代表清冷、孤独的夜晚,抒发离愁。
- 桑柘:象征着农业与家庭的温暖,体现田园生活的理想。
- 柳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色夜正寒”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轻松愉快
- B. 寒冷孤独
- C. 热情奔放
-
“冤句隶济阴”中的“冤句”意指什么?
- A. 诗句
- B. 冤屈
- C. 诉讼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内容展开?
- A. 友谊与离别
- B. 战争与胜利
- C. 名利与权力
答案
- B. 寒冷孤独
- B. 冤屈
- A. 友谊与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绘友谊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维的诗歌都涉及到对友谊的珍视,但梅尧臣在诗中更强调社会公义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之美与抒发心中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