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读宋书》

时间: 2025-01-10 23:04:09

镇恶才明举,英雄想冠时。

推锋平内侮,直指定西陲。

向使鸿动就,宁忧霸业衰。

如何丧文召,遗烈漫伤咨。

意思解释

奉和御製读宋书

原文展示

镇恶才明举,英雄想冠时。
推锋平内侮,直指定西陲。
向使鸿动就,宁忧霸业衰。
如何丧文召,遗烈漫伤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英雄人物与历史的反思。诗人认为,若能够识别并提拔有才干之人,必能在英雄辈出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推翻内部的侮辱,直指西方的敌人。如果鸿鹄之志得以实现,又何必担心霸业的衰亡?然而,文召的失落却使人感到惋惜,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感与思考。

注释

  • 镇恶:镇压恶行。
  • 明举:明白地举荐,指提拔有才能的人。
  • 推锋:推倒锋锐,引申为推翻敌人。
  • 西陲:指西方边境。
  • 鸿动:鸿鹄之志,形容远大的抱负。
  • 丧文召:失去文召,指的是失去人才或伟大的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诗才和对社会时事的关心而著称。夏竦的诗歌风格多样,常常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人见解,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朝时期,当时国家面临诸多内外挑战,诗人通过与“宋书”的对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对英雄人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思考。开头的“镇恶才明举”直接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推锋平内侮”,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也传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以“鸿动”象征着理想与抱负,表达了对国家荣辱与个人命运的思考。最后两句提及“丧文召”,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对人才能失的深深惋惜。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复杂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镇恶才明举:强调要镇压恶行,并提拔具有才华的人。
  2. 英雄想冠时:英雄人物应在这个时代中崭露头角。
  3. 推锋平内侮:推翻侵犯内部的侮辱,显示出勇气与决心。
  4. 直指定西陲:直接指向西方的敌人,表明斗争的目标。
  5. 向使鸿动就:假如鸿鹄之志能够实现。
  6. 宁忧霸业衰:又何必担心霸业的衰落呢?
  7. 如何丧文召:为何要失去文召这个人才呢?
  8. 遗烈漫伤咨:留下的只是对往昔的惋惜与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鸿”比喻远大的理想。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表达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才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包含了对未来的期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 英雄:象征理想与希望。
  • 鸿:象征远大的抱负与理想。
  • 文召:代表历史的失落与人才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镇恶”主要指什么? A. 镇压恶行
    B. 镇守边疆
    C. 镇静心情

  2. “鸿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
    B. 远大的理想
    C. 国家衰亡

  3. 诗人对“丧文召”的感叹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惋惜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夏竦的《奉和御製读宋书》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而李白则强调个人豪情与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两者在情感表达与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夏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