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
时间: 2025-02-04 15:3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
——杨万里
书生都将命亡书,
愿身化作蠹书鱼。
蠹鱼生得针来大,
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
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
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
邺俟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
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白话文翻译:
书生们都愿为书而死,
希望自己化作蠹鱼书虫。
蠹鱼生得针一样大,
每天能吃掉三万个银钩。
书生的肚子里没有十围,
即使吃过历史的书卷也从未感到饥饿。
你家的一本《黄石公书》,
书籍的积累与山一样高。
玉川的才华只搜集了一半,
邺水的插架根本不值得羡慕。
为什么万卷楼上的人,
却要去黄鹤楼前做客呢?
注释:
- 蠹书鱼:指一种专门以书籍为食的虫子,象征对书籍的极度热爱和执着。
- 银钩:这里指代鱼钩,形象地描绘了蠹鱼的食量。
- 黄石:指《黄石公书》,是古代名著,代表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 玉川:指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笔名,象征着才华横溢的诗人。
- 邺水:古地名,指邺城,象征着文化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出生于江西省,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工整流畅,尤其在咏物和咏史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诗中提到的万卷楼和黄鹤楼,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象征,显示了杨万里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人才的看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书生的命运和书籍的价值为主题,展现了杨万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开头以“书生都将命亡书”引入,表达了书生对书籍的热爱和追求。接着以“愿身化作蠹书鱼”形象地传达了这种执着,蠹鱼虽小,但能日啖三万个银钩,寓意书生虽微,但知识的渊博与贪欲是无止境的。
诗人通过对书生的描绘,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积累。他提到“君家一编本黄石”,不仅是对书籍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肯定。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玉川搜肠”和“邺俟插架”,表现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以及对他人文化积累的欣赏。
最后两句“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则表达了对文化人聚集于此的讽刺与思考,显示了诗人对文化交流的期待与疑惑。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书籍和知识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生都将命亡书:书生将生命奉献于书籍,表达对知识的执着。
- 愿身化作蠹书鱼:希望化为蠹鱼,象征对书籍的渴望。
- 蠹鱼生得针来大:形容蠹鱼体型虽小,但食量惊人。
- 日啖银钩三万个:形象地表现出书生对知识的贪婪。
- 书生一腹无十围:书生的腹中没有十围,但却充满了书籍的知识。
- 经炊史酌不曾饥:即使品味过历史的书籍,也从未感到饥饿。
- 君家一编本黄石:提到他人的书籍,强调文化的厚重。
- 积书至今与山齐:书籍的积累如同高山,象征文化的丰厚。
- 玉川搜肠才一半:玉川的才华只是一部分,寓意文化追求的无止境。
- 邺俟插架端无羡:对邺水诗人所拥有的书架并不羡慕。
- 如何万卷楼上人:反问万卷楼上那些人。
- 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质疑他们为何要去黄鹤楼前做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生比作蠹鱼,形象生动。
- 夸张:如“日啖银钩三万个”,强调了对知识的渴望。
- 对仗:诗句工整,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与反思,探讨了书生的命运与文化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蠹书鱼:象征对书籍的执念。
- 银钩:象征书籍的珍贵和对知识的渴求。
- 黄石:象征古代文化的传承。
- 万卷楼:象征学术的殿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书生都将命亡书”意为: A. 书生愿意为书籍牺牲生命
B. 书生不喜欢书籍
C. 书生只读书不做事 -
“蠹鱼生得针来大”中的“针”比喻: A. 书籍的珍贵性
B. 蠹鱼的体型
C. 书生的聪明才智 -
诗中提到的“黄石”是指: A. 一座山
B. 一本书
C. 一位名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都表达了对文化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多表现了个人情感,而杨万里的诗则着重于对知识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