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道院》
时间: 2025-02-04 15:3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名祠相接启殊庭,
巧对南屏万叠青。
深院冷侵云砌竹,
虚舟閒载锦池萍。
廊头道士书符简,
门外游人挈酒瓶。
分坐夕阳斜背水,
鼓箫于此最宜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道院的景致:
名声显赫的庙宇相连,开启了一片独特的庭院,
巧妙地与南屏山的万重青山相映成趣。
深深的院落里,冷气渗透,云雾笼罩着竹林,
闲散的小船轻轻飘荡在锦绣池塘的浮萍之上。
长廊的尽头,道士正在书写符咒,
门外的游人则提着酒瓶,悠然自得。
大家各自坐在夕阳斜照的河边,
在这里,听鼓声和箫声最为合适。
注释:
- 名祠:指有名的庙宇。
- 南屏:指南面的一座屏障般的山,意指南边的青山。
- 云砌竹:云气渗透到竹林中,形容幽静的环境。
- 虚舟:闲置的小船,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 锦池萍:锦绣的池塘上漂浮着水草,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 道士:道教的修行者,书写符咒是道教的一种传统。
- 夕阳斜背水:夕阳的光影斜洒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典故解析:
-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诗中道士的形象体现了这一点。
- 西湖: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诗中描绘的景象与西湖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山水、道教文化,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风景如画的西湖道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致和道教文化的赞美,反映了宋代人们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西湖道院》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西湖道院的恬静与美丽。诗人通过描写名声显赫的庙宇、深邃的院落、道士的修行以及游人的闲适,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诗中充满了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显示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尤其是“夕阳斜背水”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沉淀,令人感到宁静与思索。整首诗语句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名祠相接启殊庭:美丽的庙宇相连,开启了一个独特的庭院。
- 巧对南屏万叠青:巧妙地与南边的青山相映成趣,形成美景。
- 深院冷侵云砌竹:深院的冷气渗入云雾中的竹林,给人一种幽静感。
- 虚舟閒载锦池萍:小船悠闲地漂浮在锦绣的池塘上,增添了诗意。
- 廊头道士书符简:道士在长廊的尽头书写符咒,表现出道教文化。
- 门外游人挈酒瓶:门外的游人提着酒瓶,悠然自得,体现生活的闲适。
- 分坐夕阳斜背水:人们坐在夕阳斜照的水边,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 鼓箫于此最宜听:在这里,听到鼓声和箫声最为合适,增添了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祠相接”和“巧对南屏”,形成和谐的音韵。
- 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出一个安静的道教庭院。
- 比喻: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道院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道教思想。
意象分析:
- 名祠: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云砌竹:代表着自然的幽静与清新。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沉淀。
- 道士:体现了道教文化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名祠”指的是什么?
- A. 有名的庙宇
- B. 一种花卉
- C. 一种乐器
-
诗中“夕阳斜背水”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自然的变化
-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 C. 时光的流逝
-
诗人对游人的描写体现了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 C. 自我沉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 by 苏轼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题西林壁》与《西湖道院》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题西林壁》更偏重于哲理的思考,而《西湖道院》则更强调道教文化与日常的闲适生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