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纳凉》

时间: 2025-02-04 15:43:39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白话文翻译

我问自己要到哪里去避开炎热的蒸腾,十亩的西湖在眼前闪耀着光明。
鱼儿在水中嬉戏,篙杆轻轻荡起涟漪,涟漪映出新的阳光;
鸟儿在千步之外的绿荫中歌唱。
隐约的虹桥在松林间出现,鸥鸟的头在高高的画舫上飞翔。
最喜欢的是傍晚的凉风和明月,
在芬芳的紫色荷花旁听着泉水的声音。

注释

  • 炎蒸:指炎热的天气,像蒸汽一样。
  • 十顷:形容西湖的广阔,十顷即十亩的湖面。
  • 鱼戏:鱼在水中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出活泼生动的自然景象。
  • 虹腰隐隐:形容虹桥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样子。
  • 鹢首:指一种水鸟,头部高高的,形容画舫上的景象。
  • 紫荷香:紫色的荷花散发着香气,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号惭愧,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曾任太常寺丞等职。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注重描写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盛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避暑纳凉的愿望及对自然的热爱。西湖作为当时文人墨客聚集的胜地,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的理想场所。

诗歌鉴赏

《西湖纳凉》是一首描写西湖夏季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描写了西湖的景色,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心情与感受。

在诗的开头,诗人以“问吾何处避炎蒸”引入,既表明了避暑的主题,又引发了对西湖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描写鱼、鸟、虹桥和画舫,营造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特别是“鱼戏一篙新浪满”,不仅展现了水波荡漾的画面,还传达了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喜晚凉风月好”说明了他对晚间西湖的喜爱,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和夏日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吾何处避炎蒸:诗人自问避开炎热的地方。
  2. 十顷西湖照眼明:诗人看到广阔的西湖,眼前一亮。
  3. 鱼戏一篙新浪满:描绘了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
  4. 鸟啼千步绿阴成:鸟儿在绿荫中欢唱,表现了生机。
  5. 虹腰隐隐松桥出:虹桥在松林间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感。
  6. 鹢首峨峨画舫行:高高的画舫上,水鸟在悠然自得地飞翔。
  7. 最喜晚凉风月好:傍晚的凉风和明月是诗人最喜欢的。
  8. 紫荷香里听泉声:在紫色荷花旁,聆听泉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炎蒸”比喻酷热天气。
  • 拟人:如“鱼戏”,让鱼有了生动的形态。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享受自然与避暑的乐趣,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 鱼、鸟: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生机。
  • 虹桥:美丽的景色,增添了神秘感。
  • 晚凉风、月亮、荷花:构成了一个宁静、优雅的氛围,象征着安宁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十顷西湖”指的是: A. 十亩的湖面
    B. 十个湖泊
    C. 十里湖岸
    D. 十个景点

  2. “最喜晚凉风月好”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白天的厌倦
    B. 对夜晚的喜爱
    C. 对炎热的反感
    D. 对荷花的欣赏

  3. “鱼戏一篙新浪满”中的“鱼”指代: A. 一种水鸟
    B. 水中的鱼儿
    C. 湖边的景物
    D. 夏日的象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西湖的美景。
  2.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现自然景色的诗作。

诗词对比

曾巩的《西湖纳凉》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描写了西湖,但前者更多地着眼于夏日的清凉与避暑,后者则更注重于四季变换与情感的流露。两者都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但各有侧重,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