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追和功父病起寄谢之韵》

时间: 2025-01-10 22:53:47

霜何曾傍绣帘寒,酒不能令客脸丹。

勤向竹庐温手脚,嬾寻铜镜正衣冠。

无人孤坐月将落,拥鼻清吟夜向阑。

忽忆约斋诗债在,自吹灯火起来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何曾傍绣帘寒,酒不能令客脸丹。
勤向竹庐温手脚,嬾寻铜镜正衣冠。
无人孤坐月将落,拥鼻清吟夜向阑。
忽忆约斋诗债在,自吹灯火起来看。

白话文翻译:

霜从未在绣帘边缘感到寒冷,酒也不能让客人的脸色变得红润。
我勤奋地在竹屋中温暖双手和双脚,却懒得去找铜镜整理衣冠。
无人陪伴我孤坐月将落,捂着鼻子轻声吟唱,夜色渐渐消逝。
忽然想起和友人约定的诗歌债务,于是自己点燃灯火起来阅读。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气,指寒霜。
  • 绣帘:绣制的帘子,窗帘。
  • :此处指脸色红润,常用来形容喝酒后脸色的变化。
  • 竹庐:竹子做的居所,形容简朴的生活。
  • :懒惰、懈怠。
  • 铜镜:指镜子,常用来照自己的形象。
  • :指夜晚将尽,快要结束。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诗债”可以理解为与人约定创作诗歌的责任,这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和文学上的互相激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被称为“婉约派”代表之一。他的诗作关注自然、生活及个人情感,风格多变,常运用生动的意象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诗人因病起而寄谢友人,表达了在病中孤坐的情感与对朋友的思念。诗中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学的执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独坐于竹庐之中,透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对霜和酒的描写,展现了寒冷的环境和自己内心的无奈。酒不能令客人脸色红润,暗示了即使聚会饮酒,热闹的氛围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寂寞。接下来,诗人自述在竹庐中温暖手脚,却懒得打理衣冠,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流露出内心的惆怅。

后续的两句描绘了月光将落的情境,诗人孤坐,拥鼻清吟,意象朦胧,展现了他对夜色的沉思与感伤,仿佛在与月光对话。这时,他突然忆起与友人间的“诗债”,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点亮灯火,开始阅读,表现出对诗歌、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中对生命、友情和文学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何曾傍绣帘寒:问霜何曾靠近绣帘,暗示环境的寒冷,带出孤独的氛围。
  • 酒不能令客脸丹:即使喝酒,客人也无法因而变得红润,反映出聚会的无趣。
  • 勤向竹庐温手脚:在竹庐中守着温暖,表现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 嬾寻铜镜正衣冠:懒得整理自己,流露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情绪。
  • 无人孤坐月将落:孤独地坐着,暗示月亮即将西下,时间的流逝感。
  • 拥鼻清吟夜向阑:轻声吟唱,强调夜晚的宁静和思索。
  • 忽忆约斋诗债在:突然想起与友人的诗歌约定,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自吹灯火起来看:点燃灯火开始读书,反映出对文学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酒与情感相联系,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月将落”赋予月亮以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前后句中意象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痛与孤独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学、友情的追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孤独。
  • :代表人际交往中的欢愉。
  • 竹庐:象征简朴与宁静的生活。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灯火:象征知识的追求与希望的点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霜”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寒冷
    C. 光明

  2. 诗人为何懒得整理衣冠? A. 因为生病
    B. 因为忙碌
    C. 因为无趣

  3. “自吹灯火起来看”中的“灯火”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知识与追求
    C. 暖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又追和功父病起寄谢之韵》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孤独的情感,但杨万里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对友谊的追求,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酒的豪情和对生活的放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