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居杂咏 其八》

时间: 2025-01-11 14:05:17

茅茨八九椽,中有插架轴。

琅函与贝叶,落落皆在目。

闲依净几翻,缓绕疏篁读。

困即抱之眠,拥鼾宁厌熟。

不知老将至,一时肯载腹。

此乐殊未央,吾生亦云足。

意思解释

秋居杂咏 其八

原文展示:

茅茨八九椽,中有插架轴。
琅函与贝叶,落落皆在目。
闲依净几翻,缓绕疏篁读。
困即抱之眠,拥鼾宁厌熟。
不知老将至,一时肯载腹。
此乐殊未央,吾生亦云足。


白话文翻译:

在这简陋的茅屋里,屋顶上的几根木梁显得稀疏;
书架上摆放着一些书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我悠闲地依靠在干净的桌子旁,慢慢翻阅着书籍,
觉得困倦就抱着书入睡,舒适的鼾声让我不觉厌烦。
不知不觉间,老年将至,却依然乐于享受此刻的宁静。
这种快乐似乎无尽,人生也因此感到满足。


注释:

  • 茅茨:茅草,指用茅草盖的屋顶。
  • :屋顶的支撑梁。
  • 插架:书架,放书的架子。
  • 琅函:精美的书函,指书籍。
  • 贝叶:指用贝壳作为书写材料的书籍。
  • 疏篁:稀疏的竹林。
  • 拥鼾:指拥抱书本入睡时的鼾声。
  • 载腹:指肚子里装着知识。
  • 殊未央:乐趣似乎没有尽头。
  • 云足:感到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隐逸心境,其诗中常流露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秋居杂咏》系列诗作反映了诗人对秋天居住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李弥逊在隐居时写下这些诗,表现了他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秋居杂咏 其八》呈现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中通过简朴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知识和自然的热爱。开篇以“茅茨八九椽”描绘出简陋的居所,透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紧接着“琅函与贝叶”则传达出诗人对书籍的珍视,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

“闲依净几翻,缓绕疏篁读”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读书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困即抱之眠,拥鼾宁厌熟”则描绘了他在阅读后入睡的自在,体现了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这种淡然的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思考人生的无常,却又不以为意,反而对当下的快乐表示感激,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这种乐趣似乎没有尽头,使得他对生活的满足感愈加深厚。整首诗在简单的生活场景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态度,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茅茨八九椽,中有插架轴。
    描述了诗人简陋的居住环境,茅草屋顶与支撑木梁,传达出朴素的生活状态。

  2. 琅函与贝叶,落落皆在目。
    书架上书籍的丰富,显示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珍视。

  3. 闲依净几翻,缓绕疏篁读。
    诗人悠闲地在桌边阅读,周围的竹林增添了自然的氛围。

  4. 困即抱之眠,拥鼾宁厌熟。
    描绘了诗人困倦时的自然反应,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享受。

  5. 不知老将至,一时肯载腹。
    反思人生的无常,虽知道老去,却更愿意沉浸在当下的愉悦中。

  6. 此乐殊未央,吾生亦云足。
    表达了对生活乐趣的满足,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籍比作精神的食粮,突出其重要性。
  • 对仗:如“闲依净几翻,缓绕疏篁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句并列,展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简朴的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满足,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茨:象征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 书籍:象征知识、智慧,体现诗人对学习的重视。
  • 竹林:象征宁静、清新的环境,增添了诗的自然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琅函与贝叶”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友人
    b) 书籍
    c) 食物

  2.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忧虑
    b) 满足与享受
    c) 急躁

  3. “闲依净几翻”中的“几”指什么?
    a) 桌子
    b) 椅子
    c) 书籍

答案:

  1. b) 书籍
  2. b) 满足与享受
  3. a) 桌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的《鸟鸣涧》: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享受。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秋居杂咏 其八》都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前者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则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惜。两者在情感基调上都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