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山前即事》
时间: 2025-01-11 02:45: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猿不闻呼僧已归,翠烟依旧锁崔嵬。
水今流向人寰去,山昔飞从佛国来。
古径夏寒风落木,苍崖阴润雨生苔。
客缨自喜无尘濯,歌罢沧浪饮一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山前的景象。猿猴未曾听到僧人呼叫,已经回到寺庙;翠绿的烟雾依然缠绕着崔嵬的山峰。河水如今流向人间,而山峰曾经是从佛国飞来的。古老的小路在夏日的寒风中,树木落下,苍凉的山崖在阴云的滋润下,雨水滋生了苔藓。身为客人的我,自然高兴于无尘的洗礼,歌声结束后,便在沧浪水边饮上一杯。
注释:
- 猿:猿猴,常见于山林中,象征孤独和自然。
- 呼僧:呼唤僧人,比喻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翠烟:青翠的烟雾,描绘山间的雾霭。
-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 人寰:人间,俗世。
- 佛国:指理想境界或寺庙所在的地方。
- 古径:古老的小路。
- 客缨:旅客的衣物,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沧浪:指大海,象征广阔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是宋代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周端臣游历灵隐山时,以山水之景寄托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灵隐山前即事》以灵隐山为背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人生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如猿猴、翠烟、流水与山峰,构成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开篇的“猿不闻呼僧已归”,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仿佛自然界与人世的隔绝,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而“水今流向人寰去,山昔飞从佛国来”则对比出自然与人间的关系,流动的水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繁忙,而山的高远则寓意着超脱与心灵的归宿。
接下来的描写中,“古径夏寒风落木”与“苍崖阴润雨生苔”充满了生动的季节感,表现了大自然在时间推移下的变化,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而诗的最后两句“客缨自喜无尘濯,歌罢沧浪饮一杯”,则表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欢愉,似乎在享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首诗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与自然为伍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猿不闻呼僧已归:猿猴不知僧人已归,表现出宁静的山林环境。
- 翠烟依旧锁崔嵬:青翠的烟雾仍然缠绕着高峻的山峰,强调了山的神秘与美丽。
- 水今流向人寰去:水流向人间,象征世俗的流转。
- 山昔飞从佛国来:山的前身来自理想的佛国,指内心的向往。
- 古径夏寒风落木:古老的小路在夏季的寒风中,树木渐渐落下,描绘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 苍崖阴润雨生苔:苍凉的山崖在阴雨的滋润下长出苔藓,显现出自然的生机。
- 客缨自喜无尘濯:身为客人的诗人对此感到高兴,表现出一种清净的生活状态。
- 歌罢沧浪饮一杯:歌唱结束后,在沧浪水边饮酒,象征着陶醉于自然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称作“佛国”,比喻其高洁与理想。
- 拟人:猿猴不闻呼唤,赋予动物以人的意识。
- 对仗:如“水今流向人寰去,山昔飞从佛国来”,形成和谐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猿:象征孤独与自然。
- 翠烟:代表山的神秘与美丽。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世俗生活。
- 古径:象征历史与沉淀。
- 苍崖:表现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烟”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山的高峻
B. 山的神秘
C. 水的流动
答案:B -
诗人喝酒的地点是什么? A. 山顶
B. 沧浪水边
C. 寺庙
答案:B -
“猿不闻呼僧已归”中的“猿”象征着什么? A. 喧闹
B. 孤独
C. 快乐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