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二首》

时间: 2025-01-26 02:35:52

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

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

晚泊长江口,寒沙白似霜。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行二首》 殷尧藩 〔唐代〕
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
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
晚泊长江口,寒沙白似霜。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的沧州,远处的景色显得格外幽远,秋天的声响在玉峡中回荡。正因为江上的明月,我不知不觉就经过了浔阳。傍晚时分停泊在长江口,寒冷的沙滩白得像霜一样。岁月如流水般永不止息,江水向东流去的声音悠长而绵延。

注释:

  • 暝色:黄昏的颜色,指天色渐暗。
  • 沧州:地名,指今河北沧州市。
  • 玉峡:形容峡谷的美丽,可能指的是峡谷的清澈水流。
  • 浔阳:古地名,指今江西省九江市。
  • 晚泊:傍晚时分停船。
  • 寒沙:指寒冷的沙滩。
  • 年光流不尽:岁月流逝,不会停止。
  • 水声长:水流的声音绵延不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殷尧藩,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人生感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游历江南之际。诗中通过描写江河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江行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所经历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悠远而深邃的意境。开头的“暝色沧州迥”描绘出黄昏的幽静与远方的神秘,暗示着一种孤独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听到了“秋声玉峡长”,秋天的声音在峡谷中回响,给人一种孤寂和萧瑟的感觉。

“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一句,月光的照耀让诗人不知不觉间已经越过了浔阳,突显出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诗人在河边静静地泊船,面对“寒沙白似霜”的景象,冷清的沙滩如同霜雪般覆盖,进一步加深了孤寂的氛围。

最后两句“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不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通过江水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永恒的感受。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兼具了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暝色沧州迥”:黄昏的色彩在沧州显得格外遥远。
    2. “秋声玉峡长”:秋天的声音在玉峡中回荡,悠扬而绵长。
    3. “只因江上月”:月亮挂在江上,照亮了夜空。
    4. “不觉过浔阳”:在月光的照耀下,不知不觉已过了浔阳。
    5. “晚泊长江口”:傍晚时分停泊在长江的河口。
    6. “寒沙白似霜”:河口的沙滩如霜般白冷。
    7. “年光流不尽”:岁月如流水,永不停息。
    8. “东去水声长”:江水向东流去,声音悠长而绵延。
  • 修辞手法

    • 比喻:“寒沙白似霜”,将沙滩比作霜,形象生动。
    • 对仗:如“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无尽。
  • :象征着孤独和思念,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寒沙:象征着冷清和岁月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暝色”指的是哪个时间段的色彩?

    • A. 早晨
    • B. 中午
    • C. 黄昏
    • D. 夜晚
  2. “寒沙白似霜”中的“霜”用来比喻什么?

    • A. 沙的温暖
    • B. 沙的冷清
    • C. 沙的湿润
    • D. 沙的干燥
  3. 诗中提到的“浔阳”是指现在的哪个地方?

    • A. 江西省
    • B. 江苏省
    • C. 浙江省
    • D. 湖北省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考,但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 柳宗元的《江雪》则通过雪景表现了冬天的冷清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两者都与《江行二首》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意象与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