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曲三首》
时间: 2025-01-26 04:4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春曲三首
(唐)刘禹锡
春向晚,春晚思悠哉。
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
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
春已暮,冉冉如人老,
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
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
春景去,此去何时回。
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
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接近傍晚,春天晚来的思绪愈发悠长。风云已然改变,花叶也在相互催促着凋零。空旷的天空里,春天的气息渐渐消逝,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回到天边。春天已经结束,渐渐就像人渐渐变老,映衬着的叶子和残花,连天都是青草的颜色。可怜的桃树与李树,从今往后也许要与桑树和枣树为伍。春色已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游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怨恨,落日正映照在高台上。繁花已尽,孤寂的流莺也不再归来。
注释:
- 春向晚:春天即将结束,傍晚的时光。
- 悠哉:形容思绪悠长而惆怅。
- 漠漠:形容空旷而模糊。
- 冉冉:形容缓慢而渐渐的样子。
- 可怜:对桃李的惋惜。
- 游人千万恨:形容游人对春光逝去的怨恨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字梦得,号横塘,晚号醉吟先生。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的作品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送春曲三首》创作于春季即将结束之际,诗人借春天的逝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惋惜,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送春曲三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诗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有对春天逝去的哀叹,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开头两句“春向晚,春晚思悠哉”便点明了春天即将结束,诗人的思绪也随之变得沉重。接下来的景象描写,通过“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残酷,花叶相继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进一步反思人生的短暂,“冉冉如人老”,将春天的消逝与人的衰老相联系,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诗中的“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不仅描绘了桃李的凋谢,也隐含了人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幽怨、无奈的情感,兼具自然美和人生哲思,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向晚,春晚思悠哉:春天快要结束,诗人感到悠长的思绪。
- 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春天的气候变化,花叶也在催促着凋零。
- 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春天的气息渐渐消散,不知何时能重现。
- 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春天已晚,仿佛人也渐渐衰老。
- 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残花映衬着叶子,天空中满是青草的颜色。
- 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桃李的凋谢让人惋惜,从此与桑树枣树为伍。
- 春景去,此去何时回:春天的景色已去,不知何时能再回来。
- 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游人对春光的失去满心怨恨,落日映照在高台上。
- 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繁花已尽,孤独的流莺也不再归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已暮,冉冉如人老”,将春天的结束比作人的衰老,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如“花叶自相催”,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希望与美好。
- 花叶:代表着青春与美丽,但也有凋零的隐喻。
- 桃李:象征着美好、繁荣,但最终也会归于平常。
- 流莺:象征着春天的歌唱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春向晚”,表示什么? a) 春天已经开始
b) 春天即将结束
c) 春天的景色最美 -
“映叶见残花”中“映叶”指的是什么? a) 叶子的颜色
b) 叶子的形状
c) 叶子与残花的映衬 -
诗人用“游人千万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春光逝去的怨恨
c) 对游玩的向往
答案:
- b) 春天即将结束
- c) 叶子与残花的映衬
- b) 对春光逝去的怨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描绘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表现春天的夜色和万物的生机。
诗词对比:
- 《送春曲》与《春晓》:两首诗都描绘春天的美丽,但《送春曲》更侧重于春天的流逝与惋惜,而《春晓》则强调春天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