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凫》

时间: 2025-01-25 03:58:01

时时行地罗裙掩,双手更擎春潋滟。

傍人都道不须辞,儘做十分能几点。

春柔浅蘸蒲萄暖,和笑劝人教引满。

洛尘忽浥不胜娇,剗蹈金莲行款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凫
作者: 王回 〔宋代〕

时时行地罗裙掩,
双手更擎春潋滟。
傍人都道不须辞,
儘做十分能几点。
春柔浅蘸蒲萄暖,
和笑劝人教引满。
洛尘忽浥不胜娇,
剗蹈金莲行款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轻盈地行走,裙摆轻掩,宛如春水潋滟。旁人都说她无需谦辞,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春天的温柔轻轻浸润着她,朋友们笑着劝她要更加自信。洛阳的尘土轻轻沾染了她,显得她更加娇媚,她的步伐宛如轻盈的金莲,缓缓而行。

注释:

  • 罗裙:用丝绸或薄纱制成的裙子,形容轻盈。
  • :高举,表示她双手抬起春天的水波。
  • 潋滟:水波荡漾,形容春水的柔美。
  • 蒲萄:指春天的花草,象征温暖和生命。
  • 洛尘:指洛阳的尘土,带有地域特征,表现出环境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回,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在游览或聚会中观察到身边女子的风采,因而产生了这首描写春日美丽与自信的诗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诗歌鉴赏:

《双凫》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柔美和女性的优雅。诗中描述的女子不仅外表动人,且自信满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开头的“时时行地罗裙掩”不仅描绘出女子轻盈的身姿,也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温柔氛围。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用“擎春潋滟”将春水与女子的形象巧妙结合,仿佛春天的气息通过她的动作得到了延续。

“傍人都道不须辞”一句,展现了周围人对她的赞美与期待,反映了社会对美的认可与欣赏。随着诗歌的发展,春天的温暖和朋友的劝导交织在一起,使得女子在这个春日里更加自信动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回的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词句,更蕴含着对女性自信与美丽的赞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时行地罗裙掩”:描绘女子轻盈的步伐,罗裙轻掩,暗示她的优雅与清丽。
  • “双手更擎春潋滟”:用双手高举春水,表现出她的活力与青春气息。
  • “傍人都道不须辞”:旁人对她的赞美,展现出她的魅力无需谦辞。
  • “儘做十分能几点”:鼓励她尽情展现自我,表现出对女性自信的赞美。
  • “春柔浅蘸蒲萄暖”:春天的温柔浸润着她,营造出生动的春日气息。
  • “和笑劝人教引满”:朋友们的笑声与劝导,增加了温馨的气氛。
  • “洛尘忽浥不胜娇”:洛阳的尘土轻轻沾染她,增添了娇媚的色彩。
  • “剗蹈金莲行款款”:最后一句以金莲比喻她的步伐,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步伐比作金莲,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春水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春天的温暖和活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美景与女性自信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与美的热爱,反映了社会对女性魅力的认可和赞美,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裙:象征着优雅与女性气质。
  • 春潋滟: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蒲萄: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 金莲:象征着美丽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女子以什么方式行走?
    A. 快速
    B. 轻盈
    C. 疲惫

  2. 诗中提到的“傍人都道不须辞”表达了什么?
    A. 女子的羞涩
    B. 旁人的赞美
    C. 女子的谦虚

  3. “春柔浅蘸”的“春柔”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温暖
    C. 秋天的萧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双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女性的优雅,但王回的诗更侧重于周围环境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