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和依本韵》
时间: 2025-01-11 11:5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
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
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
叶动惊彩翰,波澄见赪首。
晋宋齐梁都,千山万江口。
烟散隋宫出,涛来海门吼。
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
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
自古称佳丽,非贤谁奄有。
八元邦族盛,万石门风厚。
天柱揭东溟,文星照北斗。
高亭一骋望,举酒共为寿。
因赋咏怀诗,远寄同心友。
禁中晨夜直,江左东西偶。
将手握兵符,儒腰盘贵绶。
颁条风有自,立事言无苟。
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
用材当构厦,知道宁窥牖。
谁谓青云高,鹏飞终背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历史的感慨。诗人回忆起温室中的树木,想起武昌的柳树。荀谢两位名士年少时的情景,让人感叹。而韦平这位名士则让人久久盼望。诗人描述了松树生长在石道旁,蜿蜒的道路通向沙丘。远望帝王之州,心中思念那些忠臣良将。树叶轻轻摇动,仿佛惊动了彩色的翅膀,波澜平静时可以看到红色的船头。晋、宋、齐、梁的都城尽在千山万水之间。烟雾散去,隋朝的宫殿显露出来,波涛汹涌,海门如吼。古老的风俗依然存在,衣冠衣着是永嘉的风范。江水绵延,天际如同界限,山地坚固而不朽。自古以来,这里被称为美丽之地,谁能称其为贤者。八方的族群繁盛,万石门的风气厚重。天柱直指东海,文星照耀北斗。高台上眺望,举杯共祝寿。因而赋诗抒怀,远寄给志同道合的朋友。禁中晨夜守卫,江左东西偶遇。将军手握兵符,儒士束腰佩贵绶。颁发的条令自有其理,做事言辞毫不马虎。农野里听到耕作的声音,军人不饮酒。用材时应当建造房屋,何必窥视窗户。谁说青云高不可攀,鹏鸟飞翔终究背负重负。
注释
- 温室树:指温暖地区的树木,象征着生命力。
- 武昌柳:指湖北省的武昌,著名的柳树。
- 荀谢、韦平:指历史上著名的文人。
- 股肱守:形容对国家的忠诚和守护。
- 晋宋齐梁:指中国历史上四个重要的朝代。
- 太伯:指古代著名的贤人。
- 永嘉:指东晋时期的永嘉郡。
- 青云:比喻高远的理想和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以诗、文、赋俱佳而著称,尤其以诗歌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推崇。刘禹锡的作品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很强的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禹锡晚年,他在北固山游览时,看到山间松树成荫,心中感慨万千,遂赋诗以抒怀。诗中回忆历史,表达对故国和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他对时事的关切和对古代贤人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结合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了一幅时空交错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引申出对历史的追忆,表现出他对过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提到的“股肱守”体现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钦佩,而“青云高,鹏飞终背负”则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从修辞上看,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叶动惊彩翰”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暗示着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示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开头两句通过温室中的树与武昌的柳树对比,引发了对生命与生长的思考。
- “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提到历史名士,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与对时代的感慨。
-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描绘了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 “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的回忆。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及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厚谊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
- 柳树:柔美与生命力。
- 江河:历史的流逝与变化。
- 青云:理想与抱负。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成了自然景观,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武昌柳”象征什么?
A. 坚韧 B. 柔美 C. 历史 D. 忠诚 -
诗人通过“青云高,鹏飞终背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理想的高远 B. 现实的无奈 C. 对故国的思念 D. 对友人的期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禹锡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