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叹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1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鹤叹二首
作者:刘禹锡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
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
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
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
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白话文翻译:
孤寂的两只白鹤,主人却在西京。
它们的旧巢在吴地的园林树上,
深邃的院落位于洛阳城中。
缓缓在竹林间走动,远远地带着云外的情感。
谁会怜惜那美好的风月,邻居晚上吹奏笙乐。
丹顶鹤应当在阳光下栖息,霜羽不沾泥土。
爱在池边能长久地立着,却看月光未曾栖息。
院子里春草茂盛,归家的路在三山中迷失。
主人早晨去朝拜,贪恋于南方的鸡。
注释:
- 鹤:象征高洁与孤独。
- 西京:指长安,即唐代的都城。
- 吴苑:指吴地的园林,代表着故乡。
- 洛阳城:唐代的名城,诗人曾在此居住。
- 徐引竹间步:缓缓走在竹林间,形容悠然自得的情态。
- 好风月: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与情感。
- 丹顶:丹顶鹤,象征吉祥与长寿。
- 霜翎:指白鹤的羽毛,寓意高洁。
- 爱池:指水池,鹤常在此栖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失落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孤独与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旧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鹤叹二首》通过描绘鹤的孤独与高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寂寞一双鹤”,不仅是对鹤的描写,更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写照,暗示着他内心的孤独感。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鹤的栖息地,从吴苑到洛阳城,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过往生活的追忆。
后四句则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展现了鹤的高洁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与不甘。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引入了孤独的鹤与远在西京的主人,暗示了人与自然的隔阂。
- “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描绘鹤的栖息环境,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鹤在竹林中悠然自得,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表达对美好情景的感慨与无奈。
-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鹤的高洁象征,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表现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草长莺飞的春天,归路却迷失,象征诗人对未来的茫然。
- “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最后一句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自嘲。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丹顶”比喻高洁理想)、对仗(如“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与“高洁”展开,通过鹤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尽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象征高洁与孤独,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吴苑:故乡的象征,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 深院:暗指隐秘的情感与内心的孤独。
- 春草:代表生机与希望,但也暗含对归属感的迷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洛阳
- B. 长安
- C. 成都
-
诗中“丹顶”所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乐器
-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 A. 忘记
- B. 怀念
- C. 不屑
答案:
- B. 长安
- B. 一种鸟
- B.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绘自然,表达内心情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意象表达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鹤叹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但刘禹锡更加强调孤独与思乡,而王维则更注重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