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李廌 〔宋代〕
风回荔萝香,意与尘气别。 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 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过,带来了荔萝的香气,我的心情与尘世的气息截然不同。 远处云端中隐约传来钟声,松树上的月光皎洁明亮。 在这幽静之处,我感触颇深,穿着蜡屐等待明天的出发。
注释:
- 荔萝:一种植物,此处指其香气。
- 杳杳:深远隐约的样子。
- 皎皎:明亮的样子。
- 蜡屐:涂有蜡的木屐,古人常用于登山。
诗词背景: 李廌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创作于丙子年三月十二日,诗人游历嵩山,夜宿峻极中院,感受自然之美,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风回荔萝香”一句,以春风带来的香气,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新与超脱。“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则通过远处的钟声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嵩山的夜晚,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超然。最后两句“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幽静之处的深刻感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首句“风回荔萝香”,通过春风和荔萝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 次句“意与尘气别”,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对尘世的不屑。
- 第三句“杳杳云际钟”,通过远处的钟声,增加了诗的深远感。
- 第四句“皎皎松上月”,以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最后两句“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幽静之处的深刻感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风回荔萝香”比喻诗人内心的清新与超脱。
- 拟人:“意与尘气别”中的“意”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超脱。
- 对仗:“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中的“杳杳”与“皎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超脱尘世,向往自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意象分析:
- 风:象征清新与超脱。
- 荔萝香:象征自然的香气,清新脱俗。
- 云际钟:象征深远与宁静。
- 松上月:象征明亮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回荔萝香”中的“荔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食物 D. 一种乐器 答案:A
-
诗中“杳杳云际钟”中的“杳杳”是什么意思? A. 明亮 B. 深远 C. 快速 D. 清晰 答案:B
-
诗中“皎皎松上月”中的“皎皎”是什么意思? A. 昏暗 B. 明亮 C. 模糊 D. 快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廌的《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但李廌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廌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