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次任为慈围寿,是年慈闱六十二岁本命后一年也)》

时间: 2025-01-26 07:06:44

一百二十年,两番甲子。

前番风霜饱谙矣。

今番甲子,一似腊尽春至。

程程有好在,应惭愧。

莫道官贫,胜如无底。

随分杯筵称家计。

从今数去,尚有五十八生朝里。

待儿官大,做奢遮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次任为慈围寿,是年慈闱六十二岁本命后一年也)》
作者: 赵孟坚

一百二十年,两番甲子。
前番风霜饱谙矣。
今番甲子,一似腊尽春至。
程程有好在,应惭愧。
莫道官贫,胜如无底。
随分杯筵称家计。
从今数去,尚有五十八生朝里。
待儿官大,做奢遮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经历了两次甲子(六十年)。在前一个甲子里,经历了很多风霜,现在又迎来了新的甲子,正如冬去春来,充满希望。虽然觉得自己应该感到惭愧,但不应道出官场的贫困,因为这样的生活胜似无忧无虑。随意地举杯畅饮,算是对家庭生活的支撑。从今往后还有五十八个春秋要走,期待儿子长大后,能够过上奢华的生活。

注释

  • 甲子:指六十年一个周期。
  • 风霜:比喻经历的艰难困苦。
  • 腊尽春至:形容冬天结束,春天即将来临,预示着新的开始。
  • 无底:指没有尽头的困苦。
  • 杯筵:指宴席,饮酒聚会。

典故解析

“甲子”是古代用来计算年份的一个术语,代表一个周期的结束与另一个周期的开始。诗中提到的“腊尽春至”则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喻新的生活和希望的到来,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智慧,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慈母六十二岁生日前一年,赵孟坚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对生命的反思与感恩。

诗歌鉴赏

《感皇恩》以其清晰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表达了对母亲长寿的祝愿。开头的“一百二十年,两番甲子”直接点出生命的时间长度,营造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在经历了风霜之后,诗人展现了重生的希望,正如“腊尽春至”所传达的积极情绪。诗中的“莫道官贫,胜如无底”则反映了对物质生活的不拘泥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全诗在情感上由沉重转向轻松,最后寄希望于未来,展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这种从个人经历中提炼出的普遍哲理,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百二十年,两番甲子:时间的流逝,强调人生的漫长。
  2. 前番风霜饱谙矣: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3. 今番甲子,一似腊尽春至:对新阶段的期待,象征希望的重生。
  4. 程程有好在,应惭愧: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内心的自我批评。
  5. 莫道官贫,胜如无底:强调内心的富足胜过物质的贫困。
  6. 随分杯筵称家计:以酒会聚,享受家庭的温暖。
  7. 从今数去,尚有五十八生朝里:展望未来,还有很多年要活。
  8. 待儿官大,做奢遮会:期待儿子长大后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四季的更替,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时间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家庭的期盼,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甲子:象征时间的循环与人生的阶段。
  • 腊尽春至:反映出希望与重生的主题,寓意新生活的开始。
  • 杯筵:象征着家庭的团聚与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甲子”指的是什么? A. 一年
    B. 六十年
    C. 十二年
    D. 二十年

  2. 诗中“腊尽春至”意思是: A. 冬天结束,春天开始
    B. 夏天到来
    C. 秋天的来临
    D. 春天的结束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悲观
    B. 无所谓
    C. 乐观
    D. 消极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赵孟坚的《感皇恩》更多地侧重于家庭与人生的哲理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